原标题:片区扶贫的新探索——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纪实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片区虽然分属三省一市,但是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宗、民同俗,本来就是“一家人”。这也意味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国家民委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牵头单位,积极发挥沟通、协调、指导、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片区脱贫攻坚的统筹,也探索出了一条片区扶贫开发的新路。
图片说明:俯瞰湖南吉首坪朗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图片说明:湖北恩施的茶农在有机茶园采茶。
图片说明:湖南吉首的少数民族特色产品。
图片说明:阮成江教授的科研团队在检查油茶树。
图片说明:湖南湘西的乾州古城。
图片说明:特色苗绣致富。
不一样的挂职干部
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域内省际、县际协作机制,国家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扶贫工作制度——片区联系工作机制。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14个片区联系机制,即由1~2个国家部委定点联系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该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各项工作。多年来,国家部委发挥着牵头单位的协调作用,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推动片区脱贫攻坚。
2012年年初,国家民委党组召开会议,决定从国家民委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拔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至今已有244名优秀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负着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反映情况的“三项职责”,扎根这片热土,因地制宜,为片区的贫困老百姓挥洒着汗水。
在贵州省玉屏县,油茶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名片,也是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一棵结果多的油茶树,便是农家孩子上学的摇钱树。但是以前的油茶树油含量低,老百姓望树兴叹。因此,如何确保油茶的稳产、高产,成了玉屏县脱贫攻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4年4月9日,国家民委派出大连民族大学阮成江教授带领的油茶科研团队奔赴玉屏县,实地采样、分析数据,在上百个品种中“海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品种。3年里,阮成江每年在大连和玉屏间往返10余次,团队先后88人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玉屏油茶再次迎来了春天。
“我家的老茶林,每亩地只能产油3公斤,经阮教授改造后的新茶林,一亩地最高产油50公斤。”站在茶林边,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的姚元明乐呵呵地算着账。
“每公斤茶油能卖到80元,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树,就能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期脱贫。油茶树盛果期可达70到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玉屏县县长杨德振表示,国家民委派驻玉屏的联络员,找准了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精准扶贫发力点。
这些向联系片区派驻的联络员,有效促进了地方政府与国家部委之间的沟通与对接,为国家对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精准施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团结促旅游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片区总人口的40%,其自然风貌、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皆富有特色,片区中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极具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5亿多元,同时吸引、带动各类资金,共同支持片区特色村寨建设。很多藏在武陵山腹地无人知晓的寨子,惊艳亮相于世人面前。特色村寨建设在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为乡亲们带来了收入。目前,武陵山片区已经有140个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覆盖苗、土家、瑶、侗、仡佬等少数民族。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的新建村,紧邻小南海4A级景区。该村分布着13个原始古朴的土家山寨——土家十三寨。在国家民委的支持下,小南海镇政府严格保护古村寨,合理规划,挖掘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成功打造了“山歌发源地”“土家体育竞技场”等山寨特色大院。同时鼓励发展古村落民宿,在不改变原吊脚楼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民宿,共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2016年该村吸引游客达3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00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0元,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
有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就有了“魂”。打糍粑、跳傩戏、唱山歌……每逢节假日,小南海镇的特色民俗文化,让原本已经习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游客流连忘返,大喊过瘾。
作为我国最大的跨省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武陵山片区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持续走向深入。在发展中增进团结、在团结中加快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为脱贫攻坚蓄足了后劲。
特有的高校“智慧”
自2012年以来,国家民委所属6所高校发挥智力、学科优势,通过派驻联络员、加大资金帮扶、开展调查研究、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等方式助力武陵山片区加快发展。开展教育帮扶是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与武陵山片区合作的重点之一,6所院校招生计划向武陵山片区倾斜,仅2015年在片区就安排招生计划4534人,加上往年招收的学生,相当于为武陵山片区办了一所大学。
“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从任意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进入质量追溯系统。”湖北省鹤峰县骑龙茶厂董事长郭国讲道。这个“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由中南民族大学支持开发,茶基地里安装着360度旋转的摄像头,实时传输茶园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的物联网检测设备,用手机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随时通过视频查看茶园及生产车间的实景,追溯单袋产品的生产田块、采摘农户和加工时间。
“我家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3亩茶园,每亩预计可收入1.5万元。过去一亩茶园能卖到5000元钱就不错了。”茶农陈国清很开心。
如今,在武陵山片区,西北民族大学与吉首大学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实现了校际之间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合作;北方民族大学与邵阳学院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援建移动通讯综合实验室,共建武陵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湘西南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校地合作平台的建立,在民族院校和武陵山片区之间架起了沟通协作的桥梁,促进了智力成果与资源的转化,增强了武陵山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民委在牵头联系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着眼民族工作新思路、新探索,着力从片区的多民族优势中挖掘脱贫攻坚的动力,激发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找准片区扶贫工作的“痛点”,对“痛点”进行“精准用药”、“靶向治疗”,让武陵山片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在14个特困片区中有了先导性和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