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洛阳卫家坡清代民居——散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栏目:创投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李陈默    发布时间:2016-12-24 13:34   阅读量:16521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原创】 文/摄影:孙成岗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连霍高速与洛孟公路穿插口的臂弯里围绕着一个名叫"卫坡"的陈旧村落,在长约百米的青石板铺成的旧街巷两侧,鹄立着带有两百年前大清遗风的16所古民居,驳蚀陆离的墙体和古朴典雅的流韵仿佛在尽力展现着北邙岭上这个小山村的时光之痕。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清顺治年间,一个名叫卫天禄的农民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箩筐,带领祖孙三代由济源的西轵[zhǐ]城迁徙至此。这位浑厚的汉子或许不晓得,这块荒无火食的向阳坡地曾经是多么的光辉,而他的到来又将给这里带来如何的转变。

宋代初年,这里是魏氏池馆,是宰相魏仁溥的私人园林。园林中山川相映成趣,亭台水榭装点其间,奇树异草争相斗妍。素有花后佳誉的牡丹"魏紫"就诞生于此。每当牡丹怒放之际,赏花之客络绎不绝,于是,宰相大人卖起了门票,"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见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开启了中国"旅游经济"的先河。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但是,卫天禄初来之时,往日的繁荣早已云消雾散,可是这块向阳坡地仍旧坚持着风水宝地的影子。它北临北魏孝文皇帝陵园,南瞰洛阳,三面环沟,沟中清泉涓涓流淌。定居于此的卫氏先人用中国农民独有的勤奋开荒种地,通过数十年的打拼,田园渐丰,过上了殷实的日子。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日子就这样一每天过着,到了第三代,一个叫卫圣言的族人考取了功名,把一缕阳光带进了这个柴门农家,在尔后的百余年内,落第者36人,其及第人4人,进士3人,步入宦途的七品以上官员达20余人,受皇恩被封爵为诰命夫人者4人。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背井离乡、光宗耀祖仿佛是大大部分中国人的理想,从七世魏(卫)光照开始,陆续有人回到卫坡村,建房筑院,后又相继盖起了祠堂、私塾,逐渐构成了两条街道、南北两院的格式。全部村落张合有致,紧凑而不失疏朗,每座小院既有京城四合院的影子,又有浓浓的豫西民建作风。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卫氏祠堂的东侧一隅,立有一块"教思碑",这是学生们为纪念老师魏作霖(字雨三)而立。卫氏耕读传家,多为书香门第。年轻的魏雨三是晚秀气才,以教书为生。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擅长启智,"非务使各有心得尔后已",暮年"设帐李馆,兼训女士",桃李遍及各地,"近则洛孟嵩新,远则直隶皖鄂"。碑文的撰写者王镇南就是学生中的优良代表,他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级师范学校,后参加组建了以常香玉为首的中州戏曲研究社,为豫剧的振兴做出了重要奉献。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古宅临街大门口多有门当,而少有户对,说明这些陈旧院落也有很多是村中未出仕的族人居所。缘由是只有为官者的院落才能够有"户对"。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在古代,门当与户对是显示主人品级和身份的门庭饰品。"门当"又称"抱鼓石",立于正门两侧,好像一对石鼓,鼓面饰以"转角莲"等花草镌刻;"户对"是门楣上方短圆柱形的砖雕或木雕。官阶越高,"户对"越多,一到五品能够有六个,六到七品能够有四个,八品以下只能有两个。到了晚清,普通大户人家也能够有两个"户对"。"门当"的规制与"户对"的数目基原形同的家庭,其身份身份也大致相当。后来"门当户对"逐渐成了一个成语,表示攀亲的两家具有基本对等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基础。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门当”与“户对”表示图 摄于北京德内大街

登上卫氏祠堂的望台,古街全貌,一览无余。一座座陈旧庭院青砖灰瓦,脊高瓴逸,瑞兽威坐,灵动慷慨,气凝势稳。各院自成一体,又与邻院以偏门相连,使得院院相通,一旦兵匪来犯,家家能够闭户相通,街上虽空无一人,但院内来往交通,天衣无缝,敌弱则据院猛攻,敌强可弃宅暗遁。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这里的院落,大多是三门四院,每院都有门楼、二门、审问、配房、上房等。门楼以后,就是二门,二门与客堂之间的一个平台叫做月台,这是客人步入客堂的缓冲地带。客堂正中央有一张八仙桌,桌子两侧设两把雕花座椅,供宾主就坐。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八仙桌后是一扇高大的屏风,把前厅与后院离隔。屏风古朴典雅,通常在中心吊挂一幅中国水墨山川画,两侧配以春联,上方高悬一块写有大字的匾额。春联与匾额所书内容都是主人的修养与趣好的表现。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从客堂屏风两侧经风道,便可进入内宅。内宅供主人和女眷生活栖身,是制止外人进入的地方。物品两厢建有绣楼,正面是堂楼。听说古代女孩在出嫁前都住在绣楼之上。与前院不一样,内宅建筑基本都是两层,二楼的木栏杆杆式样古朴。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内宅堂楼(堂屋)多为窑洞式宅院,这是京城四合院与豫西民居相联合的产物。依据邙岭地势,依山辟穴而建,名曰"靠山窑",寄意家有靠山。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虽地处乡野,又为同宗,但窑洞的建筑仍旧遵守着品级威严的严谨规制。官宦人家窑洞内的墙体与洞顶都可用砖砌加固,而平民百姓,即便家有万贯,也只能住土窑,只有下半部分墙体能够砌砖。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除四合院式宅院以外,卫坡清朝民居还有"庭院式窑院",它被称为"地下四合院"。比较典范的有道光年间建造的登仕郎九品官卫应吉宅院和乾隆年间的卫应爵宅院。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庭院式窑院又称地坑院,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是豫西地区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住宅方式,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深约七八米的大坑,坑的边长10至12米不等,然后在四壁开凿窑洞,在深坑的一角挖一条供主人进出的斜坡甬道,构成一个庭院式地下宅院。在深坑顶端的周围砌有一道高约30至40厘米的拦马墙,以免人畜在夜晚失足跌落坑内受伤,和雨水灌进坑内构成积水。拦马墙外的高山上还能够凉晒谷物。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坑边疆面中央也挖一个5至7米深的渗水井,用来蓄积雨水,避免坑院被淹。搜集起来的雨水沉淀后还可供畜生饮用。这类充满陈旧智慧的建筑,冬暖夏凉。因为它们处于地下,经常是"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依据窑洞孔数的多少,庭院式窑院又分三种,分别是小宅院、标准宅院和"一宅两院"式宅院。只有6孔窑的是小宅院,每壁都凿3孔、共有12孔窑的是标准宅院,窑洞数目达14孔的是"一宅两院",它在两侧长壁上各掘4孔,在两侧短壁上各掘3孔,正壁一侧在中心砌一道隔墙,把庭院一分为二,构成两个院落。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位于古村东南角的卫应爵宅院就是典范的"一宅两院",它别名"三馀堂"。沿马坡道下行至坑底,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玉堂贫贱"浮雕,表示了主人对美妙生活的向往。两侧各有一拱券门,右边是一个储物间并兼供下人栖身的独自窑洞,既能达到主仆分开栖身的目标,也可起到门卫的用处。左边是庭院院的入口,供主人出入。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不知是岁月的腐蚀还是为了便于游人观赏,院内的隔墙已经不复存在。西壁高处有两块镶嵌在墙体内的砖雕匾额,北侧上书"福衍九畴",寄意福运利市;南壁上书"奎璧联光",表示"上天掌管书本的奎、璧二星同时出现,光华四射,一片吉祥"。主人以此明志,希望子孙后辈能够奋发念书,金榜落款,光宗耀祖。从这两块匾额上的文字能够推想,当年北院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而南院是供子孙们念书的私塾。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卫氏的先祖姓"卫"而不姓"魏",但在卫坡村,"卫""魏"一直混用,甚至出现亲兄弟一个姓"卫"、一个姓"魏"的现象。卫家坡北侧不到1千米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皇陵,古代官员在上报户籍时,经常将"卫家坡"误写成"魏家坡",而朝廷对卫氏族人的敕封文书也多用"魏"字。遭到皇封的卫氏族人为了显示家族的光荣,也自发改"卫"为"魏",导致混用现象长久连续。但是在现代社会,跟随户籍管理的网络化,"卫""魏"混用给卫氏族人的肄业、工作和解决金融业务等带来诸多费事,所以,村委会和族人请求恢复"卫"姓,这一诉求于1999年获得了政府的同意。但政府的一纸公函难以转变人们多年的习惯,2006年省政府立在村口的文物保护碑上仍旧应用了"魏"字。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卫氏的先人秉承耕读持家的家风,用勤奋和智慧,制造了这个家族的光辉,而在上个世纪初,这个家族的后人忘却了祖宗的家规,吸食雅片,骄奢淫佚,把先人制造的光荣完全断送,使曾经的繁荣归于贫苦。曾几什么时候,先人的光荣与腐化仿佛与这里的村民没有任何干系,无人记起那几百年的沧桑与刻在一砖一瓦上的衰败。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但是,2013年,中央财务之光最终照耀进了这个陈旧的村落,它获得了文化部、财务部、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并于次年名列"中国美丽乡村"创立试点村。或许过不了多久,往日壮盛时代的雕梁画栋就如一幅徐徐开展的长卷,渐渐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洛阳卫家坡清朝民居——披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

现在,老人们在村头悠闲地打牌聊天,把陈旧乡村的安静与亲情的浓郁在日复一日的平庸中延续升华。

【原创】文/图:孙成岗

热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洛阳卫家坡清代民居——散发着大清遗风余韵的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