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大宋文化| 书画文化| 开封特色文化礼品
▼
说起日本至今还有不少中国人厌恶这个国家,因为当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至今让国人印象深刻,所以说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大家知道在中国近代中日有一次交锋,这次交锋培养出一段私人感情,今天就来说说中日的这段“私人感情”。
两国交锋,首先是两国外交官的智力和魅力的角逐,如果一个弱国,派出一位跟苏秦一样能言善辩,纵横捭阖的人才,未必能让弱国不损失一城一池,最起码可以将这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改变中国和日本国命运的两个重要人物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令人惊讶的是,伊藤博文虽然轻视中国,却折服于李鸿章的外交才能。
其实李鸿章刚“出道”的时候不是这样有个人魅力的,他还会有点畏畏缩缩,噤若寒蝉,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西洋早就超过中国,而中国却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李鸿章在长毛涌入中国之前,只是个地方二等官,如果不是清末处于一个极其敏感的历史时期,李鸿章、曾国藩这些不会通过非正当的途径一步到位,位极人臣。
当他们到了官场,赶鸭子上架学了点礼仪,可拿到外国去远远不够用。
李鸿章访俄的时候,俄国财政大臣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也不文明。”
俄毛子的话简直令人怒火中烧,俄毛子有高度文明?如果抢夺别的国家领土也算的话,他们可真够“文明”的。
俄国人在接触李鸿章后,说中国有如此素质的官员已经算“优秀”,可见中国有多垃圾。
俄国人说,即使跟东洋,也没法比。
东洋此时正忙着跟李鸿章签订条约,当时李鸿章为了少赔银子,卑躬屈膝,竟然对伊藤博文说可以做他的“养子”,姿态何等可怜!
伊藤对李鸿章意味深长地说:“想当年您何等威风,说谈不成就要打,现在打了,结果呢?他说的是清朝和日本同时出兵朝鲜那次,李鸿章很硬气。
伊藤博文说:“我当时说如果中国不赶紧改革内政,十年之后,我国必然超过中国,我说对了吧?”
李鸿章说:“改革内政,不是我不想做,是国家太大,朝野上人心不齐……你说句老实话,如果你生在中国,我生在日本,你会怎么样?”
伊藤博文想了一下说:“我如果生在中国,干的不一定比你好。”
伊藤博文是说了句实话,中国跟日本不一样,清朝末年朝廷乌烟瘴气,互相挤兑,什么想法都有,总之一句话,人人都自私,人人都怀揣着私利。中国的保守派和守旧派的势力太大,对洋务运动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洋务运动比明治维新早了八年,但结果却是日本领先于中国,为什么?
以梁启超为首的“学者”对李鸿章是这么评价的——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懂政治,不懂世界潮流……他在沙上建塔,对中国而言就是破屋子的裱糊匠罢了。”
不得不说老梁的口气也太“站干岸了”,要不他来试试?能不能把大清这个破房子,刷成钢筋水泥的建筑物?
李鸿章是“庸才改革”,李鸿章“不学无术”,问题是在酸腐八股文选拔制度的大清,谁学习了?除了酸腐文字和仁义道德,空话大话,全国上下一起吹牛逼,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谁是有学有术的?
伊藤博文的改革也是充满阻力的,当时幕府军十分猖狂,日本改革派随时有性命之忧,也是火中取栗,才有了日本的崛起。伊藤博文毅然加入长州藩军队,反对幕府,冒着生命的危险进取,终于成功了。
有人又说了,如果李鸿章能冒着性命的危险,那中国也能一步到位。笔者不禁想仰天大笑。
中国的谏官倒是很有敢死的勇气,经常撞个柱子,拿着“道德”弹压人。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真才实学的没多少,诋毁起同僚来个个都抬出“道德”的牌坊,儒家的经典被他们记得滚瓜烂熟,必要的时候可以用“道德”拖政敌下水。
伊藤博文曾经恳切地跟李鸿章说过:“要把知识才艺,放在‘道德之学’前面,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教育,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清朝的教育还是儒家的那一套,以“仁义忠孝”为本,可是这些东西,真的敌得过敌国的枪支弹药吗?真的敌得过敌国的武力轰炸吗?
伊藤博文曾经向日本提出“欧化政策”,说要大力推行欧洲文明,而日本上层也接受了。为了让日本跟欧洲接轨,甚至脱离亚洲,投入欧洲,伊藤博文甚至举办化装舞会,将自己装扮成威尼斯商人,为了日本的崛起他确实很努力。
而李鸿章,就没有彻底融入欧洲的改革能力——没有那样的土壤。所有晚清注定培养不出伊藤博文那样的人,注定只能培养出缺乏近代国家思想的,具有一定资本意识的封建官僚。
清朝是中国官员最奴化的时代,那些官员无论官职多高,都是主子的家奴,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就是大清,大清就是龙椅上坐着的和幕后的那个人。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大清主子的一群“家奴”罢了。
所以当国家需求和主子需求不是同一需求的时候,“官员奴才”首先满足的是“主子需求”,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所以伊藤博文才说,如果他生在中国,他不一定比李鸿章做得好。
一个畸形的时代,造就不了一个视野完全开化的“首相”,只能造就一个“为太后分忧”的得力奴才。
这才是中国失败的根源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