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12月11日电 题:达瓦更扎“通天路”:藏族村的“致富路”
作者:刘彦君
“看到雪山上盘旋的那条公路了吗?现在可是咱们百姓的‘致富路’。”嘎日村村支书杨朝军指着远处一座名为“达瓦更扎”的雪山激动的告诉记者,“达瓦更扎”为嘉绒藏语,意为“美丽的神山”。
“雪山上有一个高原牧场,村里大多数家庭在高原牧场上养牦牛,从前因为没有路,从村里到牧场要走一天的山路,收购牦牛的商贩大都不愿来此,长期以来,修一条通往高原牧场的道路便成了硗碛藏乡老百姓心中的梦想。”杨朝军感叹道,“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
12月,记者来到四川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该村属四川省定“贫困村”,祖祖辈辈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该村境内的达瓦更扎海拔约3900米,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属于邛崃山脉,地势北高南低,在四川省雅安市、甘孜州以及阿坝州的交界处,但因为上山交通难的问题成为了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
今年10月,一条长20.4公里的盘山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最终实现了当地百姓“路通牧场”的夙愿。而这条路也被众网友称为“通往天上的路”——通天路,而在当地百姓眼中,这条‘通天路’更是百姓的“致富路”。
“事实上,这条路修通并不是一帆风顺。”杨朝军告诉记者,为了修路,2013年他和乡亲们多方筹集,最终到位资金113万元,在年底修通了一期10公里的公路。但这段路依然不能满足前往牧场管理牦牛的需要,那段时间,杨朝军经常到雅安市、宝兴县各个部门“化缘”,但所整合的资金“远远不够”。
“2013年底的一天晚上,我们在电视新闻上了解到嘎日村修路的故事,就想通过基金会为当地百姓做点什么。”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办副主任陈济沧坦言,随后在雅安市和宝兴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协调下与当地取得联系。“经过实地调研、评估,基金会协调国际美慈组织投入961112元将通往牧场剩余10多公里路修通。”
“现在路通了,要是能把这雪山牦牛和自然景观一起推广出去,兴许咱们的日子就更好了!”74岁的嘎日村村民安吉乓盼望着。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养牦牛,现在管理着近130多头,按理说养这么多的牦牛应该会有不菲的收入,但事实远非如此,因为道路和市场是最大的产业发展制约。”安吉乓告诉记者,他在山侧面的小金县有一位老朋友,早先对方和他家的情况差不多,但如今人家靠养牦牛为营生已经过得很好。
“没有‘通天路’之前,我们往返牧场都靠徒步,来回一趟加看两天一般需要一周时间,有时候遇到恶劣天气还会有生命危险,路修好以后便利得很,几个小时就可以上去。”杨朝军说,如今来村里收购牦牛的车子也可以自由往返,成本少了、机会多了。“村民们也渐渐发现,自从这条路修通以后,好像来这里游玩的人也跟着多了起来。”
“‘通天路’尽头地势陡险,视野开阔,既可环顾北面的四姑娘山、南面的帕格拉神山、西面的贡嘎群峰等名山,也可观赏云瀑、草甸、森林、湖泊、峡谷、藏寨等各类景观。”在雅安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蔡晓然看来,嘎日村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很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可以从自然风光体验、民族特色文化打造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性打造和包装。“对于现阶段来说,重要的是把优势产业为核心对接更大的市场,同时做好宣传推广以尽快形成品牌”。
“也许在电商时代,一切皆有可能。”陈济沧表示,当前,扶贫基金会已经把该村纳入基金会产业扶贫的重点关注对象,其电商运营团队已经开始前期调研、论证当地牦牛能否通过电商渠道买到全国各地。“当地牦牛肉品质没得说,但在包装、储藏、物流等‘硬环节’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