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讯:扛上犁耙种田唱着山歌搞钱
冼敏本报记者高飞
被称为“世界梯田原乡”的广西龙胜,又被誉为“多民族生态博物馆”,号称“民族百节之乡”。这里有着多彩而又生态的民族风情,每年都依托农耕文化自觉或组织近百个民族节庆。现在,龙胜不只走出了“以农兴旅、以旅扶农”的形式,还率先走出旅游扶贫之路。
盛夏时节又逢旅游淡季,记者来到龙脊景区。让人猎奇的是,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田块最大的面积缺乏1亩,最小的只能插3株禾苗,村民是如何耕种的?龙脊旅游有限义务公司负责人陈善中介绍说,龙脊有许多狭长的“带子田”,只能用人一前一后的犁,这类被称为偶耕的最原始的耕作方法一直保存至今。梯田一年只种一季稻,主要有同禾米、香糯、红糯、黑糯、青糯、白糯等原始种类,所以,这里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中国稻作文化科学研究基地。
龙脊景区栖身着苗瑶侗壮等多个民族,论神韵还得数这里的原生态民族风情浓烈。据了解,在有着“天下长发第一村”之称的黄洛瑶寨,红瑶妇女都爱蓄长发,最长的约2.3米,长发与红瑶服装均为本地一景。从东北来旅游的李先生一家观看长发歌舞表演,购置民族纪念品,吃住农家特点餐馆,享用了一回别有风味的民族文化体验游。
金江村委副主任潘龙茂说,本地大众靠团体分红、长发歌舞、旅游产品和农家餐馆、旅店等多种经营方法,每年全村300多人的团体收入可达200万左右,靠着旅游大众正逐步走上脱贫路径。“好比我们的大寨村举办的‘六月六’红瑶晒衣节,往年三天三夜共6000张床所有爆满,一个节庆全村就有近4万元收入。”
路过黄洛瑶寨一家福满楼餐馆时,巧遇年轻瑶族长发姑娘潘德秀在跟游客合影。潘德秀说,她加入太长发歌舞表演,现在主要经营餐馆和出售民族纪念品。“村民负责栽种水稻和保护梯田景观,能够获得梯田保护费,还有旅游门票分成。”除过自主经营的收入外,还有梯田的耕作收获和旅游业的分红。
龙胜独具优势的地理环境栽培了优越的养生环境和富硒农产品。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蒲庆锋告知记者,该县对自产的“龙脊四宝”(胭脂糯米、茶叶、水酒、辣椒)、“两茶一果(茶油、茶叶、罗汉果)”为代表的特点农产品,和以凤鸡、翠鸭为代表的富硒农产品进行了大力开发,为大众开拓了致富路。
龙胜处处是景。从景区山顶盘山而下,一路上可见各民族村寨修筑的风雨桥、戏台、购物长廊和其它桥亭小品建筑。古村落的房屋经面貌改造后,凸显出本地民族特点。蒲庆锋说,该县对地理地位相比较集中的村寨,实施一致规划、一致管理。重点挖掘特点村寨资源,打造平地茶园、梯田花海、生态休闲等差别化的旅游产品,构成“一村一品”的旅游格式。各村实施独自经营、独自核算制度。这是龙胜积极摸索出的村寨旅游联盟开发扶贫的一种形式。村寨旅游联盟开发扶贫与民族文化旅游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扶贫的有用形式,让愈来愈多的贫苦户脱贫。在龙胜17万总人口中,有近7万大众变为了“扛着犁耙耕田,唱着山歌搞钱”的“两栖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