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栏目:商业    来源:互联网    作者:肖鸥    发布时间:2017-03-06 20:10   阅读量:18785   

中国营销人的专属新媒体!

营销

案例

趋势

观点

本文来源:节选自《创造古迹:零起步创财产》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有些人,用一辈子做好了一件小事儿…

最近,一封任正非签发的总裁办电子邮件流传出来。其中任正非转载了一篇《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对于如何看待工匠精神与专注上,他在邮件里给了一个明确的态度:

“我们公司也有工匠精神,我们从一个年产几百万,到年产4000亿是怎么过来的,多少辛酸泪。我们要重视技师文化的建设,给他们合理报酬和激励,文员、支付系统的员工……都是一种特殊的技师,我们都要关怀。李建国是工匠第一人,他的任务是要让千万技师、技工成长起来,我们要后继有人。我们质量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先来看一组数据:

  • 一家面积只有一坪(约3.3平方米)的点心店

  • 只卖2种点心

  • 每天限量150个

  • 年销售额高达3亿日元(约2387万元人民币)

  • 40多年来人们不间断的排队

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神奇的店呢?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左上:最中 左下:羊羹 右:吉祥寺商业街

这家名叫小竹的点心店位于东京吉祥寺商业街,只出售"羊羹"和"最中"两种点心。

矜持,让排队持续40多年

小店的羊羹每天限量150个,每人限购5个,为了买到这种梦幻羊羹,许多人早上四五点就来排队,要是赶上节假日,甚至有人半夜1点就来排队,这种排队的情况居然持续了40多年。

这家店从来没做过广告,也没接受过采访,店面小而朴素,门前也没有停车场,但店门前排了四十年的队,年销售额3亿日元,实在让人惊叹。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匠人精神成就品牌的“道”

羊羹随禅宗传至日本,由于僧人不吃肉,就用红豆与面粉或葛粉混合后蒸制,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红小豆煮熟、碾碎,再和砂糖和琼脂混合熬煮,然后冷却成型即可。而这家店却把制作羊羹这样的事当作毕生的事业,用心去体会,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几近于道。

日本是一个崇尚道的国家,各行各业做到极致都可入道,比如花道,香道,茶道,道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

这家点心店的店主稻垣女士跟随父亲学习羊羹的制作,她有五个兄弟姐妹,别人都受不了她力求完美的父亲在制作羊羹中的苛刻,只有她坚持了下来。

学习的过程中,不知做了多少羊羹,但每次父亲品尝后都说不行,直接丢进垃圾箱。

然后她再不断学习和改进,慢慢就能吃出为什么每一天有细微的差异,有时候是因为火候,有时是因为清洗小豆的方法,这样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才最终做出完美的羊羹。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稻垣女士培养三个外甥做羊羹时,年青人经常说,这次和以前的温度不一样了。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稻垣女士说,因为四季气候有微妙的变化,煮红小豆的温度就是随当天气温而变化的,味道会因温度和湿度的微妙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必须用身体感受温度的细微变化。

这也就不难理解3平米的小店为什么能年销售3亿日元,为什么店门口每天四点就有人排队,持续了40多年。

限量源于品质追求

为什么限量150个羊羹呢?这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饥饿营销,而是对品质的追求。

稻垣女士这样解释,一锅3公斤的红小豆,做50个羊羹,红小豆超过3公斤,就做不出那么好的味道了,每天做三锅要花十个半小时,已经是极限了,所以一天只能卖150个羊羹。

客人们希望能保证口味,因此能理解他们一天限量150个的原因,出于对小竹点心店的喜爱,许多客人自发成立了“小竹会“,相约一起排队,并提出一些建议。

比如每人每天限购5个的建议就是由顾客们提出的,如果不限制,一个人一下全部买走了,后面的人就买不到了。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就是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都说的社群模式啊,有这么一群忠实的顾客,自发组成社群,给企业提建议,帮企业宣传,生意怎么可能不好?

除了生意,还有温情

更让人尊敬的是,这家店还承担起社会责任,他们10%的员工是残障者,点心中饱含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和温情,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吧。

被许多企业家和产品经理人景仰的乔布斯,和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小竹点心店的稻垣女士,都有共同的品质,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

希望我们都能有所领悟:“不要抱怨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苛刻,哪怕你只有一家三平米的小店,只卖羊羹和最中两种产品,一样能取得惊人的销售业绩,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

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日本推崇“匠人精神”,尊重匠人的传统展现在各行各业。

对待工作不懈不怠、严谨和认真,不仅带来经济收入的富足和稳定;也使人从工作的细节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这一“匠人精神”也形成日本人做事的两个重要特征: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和把工作做到极致。当人的精神展现在日本的现实,转化成物质财富时,不仅支撑着战后的日本将不同产业的触角伸向全球,创造出经济奇迹;也极大的提升了日本国民的自信、自豪和自尊。因此有人说,战败的日本能从一片废墟中重建,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得益于传统的“匠人精神”。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

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二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这份自负与自尊,令日本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职人”中,有豆腐师父、三味线师父、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等等传统艺匠,旧式工作方式所具有的情味,人与技艺日日相依,相互扶持走过的年代,令人心生敬意。

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

“匠人精神”注入日本制造业,给日本制造带来巨大名声和利益。事实上,成就“Made in Japan”的理念、技术和做法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极其朴素:

始终坚持的消费者立场,脚踏实地的调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钻研。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

热搜:人民币,人民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3平米小店一年赚2300万人民币,到底做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