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财政力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栏目:资讯    来源:互联网    作者:安远    发布时间:2017-03-06 18:59   阅读量:6868   

2017年,中央财政将坚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动力转换、结构转型、方式转变”。

预算报告显示,2016年,中央财政围绕“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支持补短板,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43.4%。启动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将相关财政涉农资金的配置权力,完全下放给处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贫困县。

二是支持调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支持在东北四省区启动实施500万亩粮改豆试点,在河北等17个省份实施600万亩粮改饲试点,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支持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支持转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运用融资增信、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支持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支持扩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稳步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

四是支持促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继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统筹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据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持相当投入规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相当投入规模,不仅是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扎实举措,而且传递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信号,对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

二是创新投入体制机制。在投入总量适度增加的同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创新投入体制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提升支农效能。在体制上,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在机制上,积极盘活存量资金,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三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一方面,不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全面推开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落实扶贫开发投入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匹配的要求,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安排好贴息资金支持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强对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一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统筹推进各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调动各地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四是突出绿色生态导向。落实好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三项补贴”改革任务,逐步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扎实推进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支持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适当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

五是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各地围绕发展农村新业态,引领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产业形态,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带动辐射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调整产品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继续支持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调整品质结构,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六是加快培育新型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支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培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保障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在近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有限的财政资金如何保障好各项重点支出,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在2016年全国财政力保重点支出的基础上,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新增财力及调整存量腾出的资金,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贫、农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投入,使财力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尽管政府收入增速放缓,但要保障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就要统筹好使用财政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结构,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绩效,确实把钱花在“刀刃”上。根据预算报告,2017年基本民生保障领域主要支出政策如下:

教育方面。从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继续开展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支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落实好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快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稳步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制度覆盖面。在推进各项相关改革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方案。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切实防范基金支付风险。加大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力度,科学合理确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加强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支持。适时研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规范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研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医疗卫生方面。健全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坚持适度保障原则,更加注重保大病。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均提高30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加强基本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5元提高到50元。

扶贫方面。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用于支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统筹安排农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用于扶贫的资金,进一步加大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投入力度,切实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产业、教育、健康扶贫支持力度。全面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检查。

住房保障方面。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继续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棚改安置和公租房分配方式,推动房地产库存量大的城市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集中用于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同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支持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和基本民生兜底方面。继续增加阶段性财力补助规模,并统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转移支付,加大对资源能源型和财政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兜住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线。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良好保障

财政部文化司负责人日前介绍,财政部将围绕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其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包括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设施开放服务以及开展文体活动等。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制度设计,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目标和可操作性的改革举措,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财政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的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保障。

一是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体系。推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配合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制定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围绕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项目清单和重点任务。落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明确财政文化政策着力点,定向支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推动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支持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中央财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专项资金总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资金安排上,坚持“保基本、补短板”,重点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支持深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地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维修改造、广播电视覆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施流动舞台车、流动文化车、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中西部乡镇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项目。

三是创新财政资金投入管理。

一方面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机制和指导性目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构建包括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印发《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绩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优良的地方予以奖励,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据介绍,今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力度,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健全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上文字由本报记者李忠峰采写)

热搜:农业,改革,农业,改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财政力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