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栏目:财经    来源:互联网    作者:叶知秋    发布时间:2017-03-06 15:42   阅读量:16226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丹砂黛墨漆遗风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战国耳杯。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西汉耳杯。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汉代樽底残件。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西汉削竹刀。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

西汉早期的案。

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图\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展陈预览

海南省博物馆特约

古拙简约的形态是时代雕琢出的雅致,沉稳内敛的着色是千年历练后的风韵。

2017年初,两位漆器收藏家——江苏扬州的王建中、美籍华人姜雷向省博物馆捐赠了5件漆器文物。其中,王建中捐赠了汉代的耳杯以及樽的底座残件;姜雷捐赠了汉代“案”、一把置于漆器剑鞘内的削竹刀以及一个战国时期的双耳杯。

这些漆器文物年代久远且颇具有代表性。省博物馆征集部主任王辉山表示,在此之前,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尚未拥有一件漆器文物,这5件漆器文物的捐赠填补了博物馆在该类文物收藏上的空白。

捐赠仪式上,5件漆器被一字排开,陈列在展示台上,离近端详,有些龟裂的外表、暗沉的色泽还有意蕴尤深的花纹……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文物安静地讲述着它所来自的那个朝代的故事。

双耳杯再现生活情趣

此次捐赠的5件漆器中有两件都是耳杯,一件是王建中捐赠的纯色西汉耳杯;一件是姜雷捐赠的装饰有花纹的战国耳杯。椭圆形的杯身两侧有着对称的厚“耳朵”手柄,杯底较平。这种“耳杯”在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各种漆器中见到的最为频繁,数量也最多。一些证据可以证明此器皿在战国、秦、汉时期已被称为“杯”: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物疏简牍,其上记有“其木器:杯豆三十,杯三十”。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物疏简牍185“幸酒杯十五”,简192、193上分别记有“幸食杯五十”。实际出土的很多漆杯上都书有“君幸酒”“君幸食”,与物疏简牍所记相互印证。

“我们常说‘曲水流觞’,这个杯也是这里的‘觞’。”王建中介绍,有学者根据《楚辞·招魂》中“琼浆密勺,实羽觞些”,称其为“觞”。以往学者认为杯多为酒具,其实,杯既可作酒具,也可以作为食器。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幸分我一杯羹”,杯大者为食器,杯小者为酒器。

两位收藏家捐赠的两只耳杯也颇能反映两个时代的漆器制造工艺水准。咖色的西汉耳杯光泽度较好,木胎外的漆层坯更加均匀,虽杯身上有些斑驳痕迹,但造型灵动、表面光滑;而战国的这只杯黑色器身上绘有红色纹饰,坯则相比更厚,据介绍,它身上所装饰的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朱砂描绘的楚国的菱形纹饰。

“相比起来,战国漆器的漆层厚,而到了汉代,漆艺发展得更加成熟。可以说,中国的漆器在战国至宋代时最为鼎盛,特别是宋代,可谓达到了巅峰,当时漆器的器形和瓷器基本是一致的。”王建中说,这只西汉耳杯以金丝楠木为胎体,防腐防蛀。

王族追捧漆器物件

“漆器的原料和工艺也注定了它的使用者多为皇家王族。”王建中说,许多人在采集生漆时会发生过敏现象,所以当时的“大漆”即生漆本身的产量就不高。制作一个漆器,一个好的木胎外要涂好几层漆,而涂完一层需要放进阴干房中进行晾干的程序,阴干一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制作一个漆器十分耗时。

《史记·滑稽列传》中曾记载:“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冦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当年秦二世登基后,曾下令把咸阳城墙都涂上大漆,但后来并未实现,原因并不是没有那么多大漆,而是没有如此之大的阴干房。

我们能够从另3件漆器文物上领略到当时“富贵”生活中的情趣。汉代小方几——案的形状为长方形,四周及中间以朱砂涂成红色,其余为黑色。案的表面已是斑驳、龟裂,由于年代久远,平整的案也出现了变形。仔细观察,案下方的四个角有凹陷处。原来,这只是案的台面部分,原本还应该有四个案腿,但已与台面分离。案在当时的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餐桌,用来放置餐具。

“这把削竹刀算是文房用品。”姜雷介绍,汉代的铁制文具刀用来削竹子,而这竹子就是当时的“纸张”。铁制的刀具早已生锈,紧紧地嵌在了漆器刀鞘中。

另有一件圆形的物件,外圈髹涂红丹砂漆,因时间久远,已成深棕色;中间髹涂黑色漆并绘以纹饰。“这是一个樽的底盘”王建中说,樽是一种酒器,经常与勺、杯共出,它不仅可以用来盛酒,也可以被用来盛放食物。

“这个底盘中间的花纹是汉代的典型花纹。翻滚着的云气是反映着道教文化的云气纹,而底盘上的这个花纹是云气纹的变形。”王建中说。

漆器保存成难点

据了解,人们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漆器文物的数量远远少于青铜器、陶瓷器等,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漆器对保存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

很多漆器需要在一出土时就被完全浸泡在水中,否则就会腐朽。“我们说漆器保存时有一句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几年’,所以这也是为何一些出土于南方墓穴遗址中的漆器因为常年浸泡在水中,而比北方一些‘干’坑出土的漆器文物,在出土那一刻时品相要好。”王建中介绍,而对于已经出土的漆器文物来说,“脱水”成为了能否完好保存的关键。

“在漆器出土后立即通过多道工艺进行脱水,这样就能让其保存下来,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今天能够看到的漆器都算得上是‘硕果仅存’。”也正因为漆器的难保存,许多漆器文物的价值都很高。

脱水后的漆器重量上大大减轻,形象地来说,这些漆器就好像是脱水蔬菜。这也是为何这几件捐赠品虽然是实木制造,但分量却并不重。

热搜:收藏,文物,收藏,文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省博物馆受捐5件漆器文物填补该类藏品收藏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