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在战国末年秦国广泛流传的古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我们翻译一下这首诗歌:怎么能说没有去出征的衣裳呢?我和你共用我的长外衣。国家将要兴师出征,把我们的作战武器修理好。你我有共同的仇敌。怎么能说没有出征的衣裳呢?我和你共用我的内衣。国家将要出征,把我们的长矛短戟修理好。我们共同作战行动。怎么能说没有出征的衣裳呢?我和你共用我的裤子。国家将要兴师出征,把我们的护甲兵器修理好。我们一起出发征战。
战国末年,《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国的地方行军歌,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的绝响。诗中的“同袍”、“同泽”、“同裳”、“同仇”直到今天还被同志、同事间表示精诚团结和一致对敌的常用词语。秦国在建国初期,国小民穷,势单力薄,经常受到周边国家,尤其是西戎的入侵。形势迫使他们全国上下团结起来,奋力抗击,才能生存下去。在商鞅变法的刺激下,经过长期不断的战斗,秦国逐步成长壮大,并且养成了一种精诚团结、同仇敌忾的大无畏战斗本能,《无衣》就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战国七雄的六国人歧视秦国为戎狄,是野蛮之邦。六国在鬼谷弟子苏秦的合纵之策下联合起来,联军进攻秦国。秦国没有坐以待毙,在《无衣》等团结一致的精神照耀下,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以战功论功绩,所有能够打战的男人都去最前线战斗,六国合纵之策失败。
在以《无衣》为代表的号召下,在商鞅变法的激励下,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六国挡不住秦国的铁骑,最后消灭了其他六国而统一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