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东阳市歌山镇西宅村,有块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没著名字,阔别省道,但是,走进里面,却处处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只有一部分行内人士晓得,这里是一个特殊的“大卖场”,专门集散、修复、出售木制古宅。
作为一条利润丰富的好处链的中转站,这里一头连着江南农村的破败古宅,另外一头连着大中城市的鲜明买家。
这是浙江最大的 “古宅集散地”
走进西宅村的这个“集散地”,一座已经修缮好的清朝天井耸立在门口,面积有近千平方米,它的周围,是几座相比较小一些的旧天井,四五百平方米左右,正在修缮中。
房子周围,堆满了各类古建筑的“零件”,成捆的椽子用铁丝扎着,石柱、石板、木柴则随处都是。
院子里十几位工人无一例外都在忙活,他们有不一样的分工——镌刻、木匠、绘画、油漆、石料……修缮一座古宅的一切环节,在这里无奇不有。
“有些冬瓜梁坏掉了,就要重新做一个,有的雕花坏掉了,雕工就要补上去,然后照着本来的色彩打旧。”一名正在搬运木头的工人指着一座老房子告知记者,这些都是从乡间收来的,“这个不算太旧,清末的,买过来几十万吧。可是,这扇门特殊值钱,补好以后,光中心一组镌刻就能够卖一两千。”
记者数了数,在这块场地里,共有八九座老房子正在修缮,同行的义乌市珍藏家协会副会长俞峰告知记者,华东地区不敢说,起码在浙江,这个场子是最早、最大的。
一座天井1000多万利润约50%
这个场地的工程负责人叫老朱,40多岁,高高瘦瘦。他介绍说,如今场子里价值最高的就是门口那座清朝天井,“已经修了1年多了,能卖1000多万。”
老朱说,古宅的价值取决于它的镌刻工艺、建造年代、是不是与名人有关等,“雕工越好、年代越久越值钱,还有就是建筑作风,徽派建筑比较受欢迎。”
除此以外,还有出售的机会,行话叫“周期”。
“假如房子收来后马上有人要,那廉价些也会卖,但如果在这里寄存一年半载,价钱就又不一样了。”这个场地的股东之一、61岁的张祝安说。
对木匠和木雕工艺感兴致的张祝安10年前就涉足这行,在东阳称得上第一人,“如今,全部金华地区加起来,也就五六个人在做这个生意。”
在张祝安的场地近邻,也有一家相似的“工厂”,只是规模要小一些,正在修缮的老房子有4、5座。
这里的负责人是一名3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指着自家场地中心的一座两层老宅说:“这是明末清初的,从义乌买过来,新补的部分缺乏10%,基本保存原样。据说是一名名人旧居,能卖200多万吧。”
俞峰告知记者,这些做古宅生意的人,都属于这条产业链的中心商。
他们分为两类,一种是资金实力略差的,发现老房子买下来马上转手,赚取20%-30%的利润;另外一种是资金雄厚的,买下老房子,进行修缮,然后再出售,“(后一种的)利润不怎样好说,前几年凶猛,目前大约在40%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