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辉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两年来,我们逼真感觉到生活的变化。除过水压比之前大许多,烧开的自来水水垢也没有了,特别是那水质呀,清甜可口!”12月10日,家住北京市南四环郭公庄幸福家园小区的陈先生感谢地说,这一切得益于丹江水。
“丹江水水质好,清亮通亮、纯洁绵甜,硬度指标远低于黄河水!”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郑州监测站副站长吴新平表示。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两年来,累计输水61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4200多万住户。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稳固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淅川县,如何确保一渠清水源源陆续、永续北送?
铁腕治污,千里丹江明如镜
“这一关,俺起码有600多万元打了水漂啊!”把最后一车设备送出大门,看着一个个空荡荡的鸡舍,12月9日,彭峰一个人站在曾经熟悉的养殖场,欣然若失。
今年40岁的彭峰,2005年贷款26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淅川上集镇白石崖村开办了县里第一家颇具规模的全自动现代化养鸡场。“最光辉的2013年,一年净挣了30万元。”彭峰说。因为畜禽养殖影响水质,2015年秋,淅川县在国家还没有出台赔偿政策的情形下,在丹江口库区两省六县(市)中率先打响了取消畜禽养殖攻坚战。
“这等于砍断家里的‘摇钱树’,我还有70多万元的贷款没偿还。”通过一番苦楚而激烈的思惟斗争,彭峰在2015年末解除过自家的鸡舍。这一切,都缘由是他门前这一库清水,正源源陆续地奔腾向北。“咱不能够为了自己,让大家喝脏水。”彭峰说。
像彭峰一样,淅川人民深知,对南水北调这项雄图伟业来讲,自己再大的事也是大事。但是,淅川县委、县政府以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在淅川县城区下流,一个占地30亩、日处置能力50吨的污泥处置中心正在运转。这是河南省首个县级污泥处置中心,它大口“吞下”县城及各州里污水处置厂产生的污泥,脱水后与破裂摧毁的秸秆、花生壳、锯末等辅料混杂投进槽式翻抛机,在65摄氏度的恒温下进行24天连续好氧发酵“消化”,“吐出”的发酵物作为有机肥料、栽培基质和土壤改进剂,直接用于园林绿化、花草栽培、荒山管理等。
“污泥变废为宝,庇护了丹江口库区环境。可建设污泥处置中心的2764万元,满是淅川县自筹的,这关于一个至今还是国家级的贫苦县来讲,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污泥处置中心主任谢海江说。
“保水质,护运转,是淅川的政治义务和历史任务。治污的事,给钱,我们干;不给钱,我们也要干!”淅川县委书记卢保卫的话掷地有声,全县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为了保护丹江水,淅川县继组建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取消库区水上餐饮船及4万余箱养渔网箱后,又整体取消禁养区内425家养殖场、115个养殖户,并投资5亿多元在库区15个州里树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置设施,在农村建成人工湿地12处;推进户用沼气“一池三改”,已建设3万座,每年将200万吨的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有用控制了人畜粪便浑浊。
绿色发展,万顷库区绿如蓝
在淅川县马蹬镇,有个远近著名的白鹭滩。此前,它叫白渡滩,是濒临丹江口水库的一个荒坡滩头,现在,因为大量白鹭在此集合,人们便取名白鹭滩。
这得益于淅川确立的“生态立县”战略:保持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立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整体实行综合管理,强力推进生态建设。
淅川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但荒山荒地面积大,万顷良田被江水吞没,仅剩的57万亩薄岗坡地如何让67万淅川百姓致富?“必须缩小市场机制的刺激用处和财务资金的杠杆用处,推进高效生态产业迅速发展,走水清民富之路。”淅川县长杨红忠表示。
依照“因地制宜、适生适种、生态高效”的原则,淅川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进多家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协作社+农家”形式,在全县发展高效生态产业,进行绿色栽种。
九重镇引进仁和康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张河村栽植软籽石榴树5000亩,每年提供700个工作岗位,带动2000多人奔小康。盛湾镇引进河南丹圣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辐射带动12个村集中连片发展软籽石榴近万亩,盛果期后,每户年增收5000多元。“我的目的是,在2017年发展到1万亩软籽石榴,产值达到1.2亿元。”仁和康源公司负责人张棕顺充满自信地说。
像张棕顺一样,50多家企业投资生态产业,20多万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26万亩的软籽石榴、金银花、湖桑等染绿库区,97.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惠及城乡,“香花”牌小辣椒、“丹江”牌海水鱼等一大量渠首名优农产品畅销全国。愈来愈多的农民参加其中,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创新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机制,加速生态建设脚步。”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介绍。两年来,淅川建成环库生态隔离带5万余亩,累计完成营造林143.9万亩,本来的石漠荒山现在已绿树成荫,丛林笼罩率达45.3%。
生态建设的迅速推进,激发了生态旅游的“同频共振”。仓房镇刘裴村是个后靠移民村,跟随丹江旅游的升温,20多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小村落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青山和碧水,咋看咋都美!”饱览着清亮的一湖清水,远望着层林尽染的万顷库区,湖北游客石女士由衷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