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媛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是由中国主导推动的第一个多边的国际金融机构,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即注定了要面对一场复杂的博弈。如何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开行等国际组织平衡发展?作为金融机构,防风险是第一要务,亚投行又该如何防范贷款风险?中国经济时报特别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军红,为读者进一步解读亚投行在世界金融格局中的博弈。
合作学习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亚投行和世行签署了备忘录加深合作,您如何看待双方的合作?
刘军红:亚投行致力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解决地区互联互通中的关键节点的兼容性融资难题,这与世行致力于世界发展、开发金融的任务是一致的,二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展开项目合作,共同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不足问题,也是一种合作的新尝试。同时,双方都注重融资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健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和谐性问题,对融资、筹资都有较严格的管理要求。这也希望彼此能够合作完成相关项目,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双方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投资。投资预期收益率低下是困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主题问题。“一带一路”下的亚投行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有利于形成投资条件,提高投资预期收益率,最终通过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这与美国力促世界经济复苏,及其政治意图并不矛盾。因此,美国没有理由阻碍世行与亚投行展开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亚投行接受世界银行的合作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军红:目前,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完成互联互通项目融资,及其方法和信用建设角度,亚投行存在与世行合作,并学习的必要。世行在发展金融、项目开发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二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有较好的把握,比如统计、调查及研究,形成了很好的体系,对这些经验、体系和数据的掌握,也是展开项目融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亚投行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建起独立的统计、调查体系和功能,需要利用世行现有条件和体系。但这种合作并不意味二者的捆绑,与清迈倡议框架与IMF的关联性合作不同,亚投行与世行的合作应该是项目、融资条件的合作。
刘军红:从当前的条件看,亚投行仍以致力于支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突出其专业性,不宜过度追求类似世行、亚开行的发展金融业务。发展金融是需要条件的,也是需要政治支持的。亚开行总裁中尾武彦曾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强调过亚开行展开发展金融的“八个条件”。事实上,发展金融的展开不仅仅需要 “八个条件”,兼具发展、合作、协调等外交手段功能。扶贫、教育、环保,和谐发展问题都在其中。但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点则在于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题。美国奥巴马政府就曾提出搞“基础设施银行”构想,其出发点是,美国50个州与联邦政府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事实上存在“三不管”的空白地带,至少存在各方法律不适用、财政达不到的空白处,而这里正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节点,是突出表现整体基础设施完整性的关键,也是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发挥基础设施功能之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些重要的“三不管”问题,需要设立联邦基础设施专业银行,解决专业问题。而不是解决广泛的发展问题,亚投行的专业性也正在于此。
控制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看亚投行规避贷款风险的方式主要是主权结算,从世行经验看,主权结算是不是化解风险的万能解药?
刘军红:主权结算的主要特点事实上就是“政府信用担保”,独立主权国家的政府信用包括政治稳定、制度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健全、可持续性的最关键条件。特别是亚投行的业务多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要支持项目,金额大、周期长,非市场风险(甚至国家风险)高,使用市场运用方式分散风险、控制风险是不够的,必须在制度上使用直接规避国家风险的方式。主权结算便是其中一种方式。即使从世行、亚行等发展金融的经验看,这也仅仅是规避国家风险的方式之一,也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灵丹妙药。
中国经济时报:贷款风险评估,亚投行延用穆迪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是否有弊端?怎么规避?
刘军红:尽管历史经验证明三大评级机构存在自身缺陷,但历史实践也证明,特别是市场实践证明,其评级仍有市场信用性,是当今世界市场的最具市场信用度的评价体系。但是,这个风险评价体系并不能保证风险完全可规避。其评级仅限于对其发行债券的评级,即融资条件的评价。项目融资的风险是综合的,并不是简单的市场风险,因此,规避、管理风险的手段也是多样的。除了一般市场分散风险、利用多种条件平衡风险与利益,比如掉期、套期保值等常态手段之外,项目实施后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非市场风险管理”“国家风险管理”也是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