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天,微软公司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12秒,减少到了2013年的8秒,还不如一条金鱼。
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时间长了,我们的大脑就习惯了不断切换注意力。这样一来,要让我们保持长时间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信息快餐也在逐渐重塑了我们的大脑。它们让我们的注意力随时发散,讨厌深度聚焦——它们让我们,成为了科技的受害者。
所以,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评价,不能被技术的光芒掩盖了我们的大脑,遮蔽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1
这部机器人的爱情片
其实是部人类的恐怖片
十年前上映的一部皮克斯电影,占据了今天豆瓣电影Top250榜单的第10名。
这部电影就是《机器人总动员》(WALL·E)。
《机器人总动员》,豆瓣评分9.3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们沉醉于这个发生于公元2805年的屌丝男泡到白富美的爱情故事。
全片最浪漫的一幕——在宇宙共舞
不过,机器人成为主角的这个设定,也不得不让人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800年后的人类,都去哪儿了?
在《机器人总动员》的世界中,地球,已经成为了一颗被垃圾覆盖的星球。
而人类,则移居到这艘宇宙飞船“真理号”中。
未来的人类,已经能活到100多岁。
不过,这批未来的人类,似乎失去了身而为人的一些基本能力。
他们的移动,全靠机器人来载送。
因为缺少运动而体态臃肿的他们,摔倒了连自己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明明对方就在旁边,却还要用VR来在线通话——他们似乎连转个头的力都不想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由机器人全方位伺候着的人类,只会对着VR屏幕浏览着信息,乐此不疲。
就连人类领袖——“真理号”船长,也成了一个连一杯咖啡都够不着的“废人”。
但最重要的是——人类的智力,也被AI给死死扼制住了。
所有人都被大型连锁企业BNL催促着消费、快消费、多消费。
一些最基本的词汇,也要依靠AI来定义。
所有服装都只有红蓝两色——人类的审美意识也退化到了只剩两色。
船上所有的要务,都控制在AI的手里。
就连“操作手册”(Operation Manual),都被第一次捧起它的船长以为是个机器人的名字。
幸亏这部电影还没有《黑客帝国》那样灰暗——人们其实并没有失去本性,只是遗忘而已;离开AI的人类,终究回归了人性,也回归了自己的家园。
但是在AI的控制下,人类就这么被降智了700年。
2
技术降智,并不是虚幻的恐怖片
但技术降智这样的事儿,却已经在今天的我们身上发生了。
2015年春天,微软公司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12秒,减少到了2013年的8秒,还不如一条金鱼。
而这些较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的人,就是较早使用智能产品及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指出:“电子设备充斥的生活影响了人们的注意力,接触电子设备时间更长的加拿大人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将注意力放在长时间的活动上。”
同样,美国语言学家内奥米·S.巴伦在著作Words Onscreen中,研究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引用的是这些文献的第几页。
结果发现,46%的引文都来自参考文献的第一页,23%出自第2页,77%出自前三页。
也就是说,学生的耐心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前三页。
Words Onscreen(中译《读屏时代》)
美国研究者雅各布·尼尔森也曾邀请232个人来到了他的实验室,对着电脑屏幕阅读网页。这些阅读者都佩戴了眼动仪,这是一种可以记录眼球轨迹的设备。
他发现,人们阅读网页的轨迹呈现出字母F的形象。这就是说,人们在阅读网页时,第一行往往会仔细读,第二行刚刚读到一半,脑子里就会禁不住想:我在做什么啊。接下来的文字只会顺流而下,一带而过。
浏览网页的眼球轨迹
不仅是阅读习惯,就连写作和出版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热爱分段的时代。读者在手机中阅读的文章,很多都是一句话一段,有几段就配一张图片。
在这样的浪潮中,即使是严肃的学术出版社也难逃厄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主管沃尔特·利平科特(Walter H. Lippincott)就曾直截了当地说:
“如果你的书稿超过10万字,你就要想象一下你有没有能力出版了。我们看到出版市场上,简明读本越来越多,比如我们熟悉的牛津简明读本。出版社心知肚明,越来越少的人能阅读那些长篇大论。”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很多人,把这一代美国年轻人称为TLTR一代。
它指的是too long,didn't read。也就是太长了,并没有读。
3
越网络,越浅薄
今年是2018年,是谷歌的20周岁生日。和十年前的10周岁生日一样,各大媒体纷纷赞扬着谷歌的伟大。
但在十年前,却有一个人却跳了出来,写了一篇语气很重的反话。
这个人是美国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卡尔。他在2008年7-8月号的《大西洋(600558,股吧)月刊》上写了一篇明摆着是给谷歌添堵的文章——《谷歌是否让我们变得愚蠢》(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尼古拉斯·卡尔
他说:以前,他要是读一本书或者是一篇长文章,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现在,他往往刚读了两三页,就开始走神、烦躁,想找点别的事情做。
2010年,尼古拉斯·卡尔将这篇轰动一时的专栏文章扩展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浅薄》。
卡尔认为,这一切背后的元凶,就是互联网。他分析了互联网世界的三个技术特征——
一是链接。互联网鼓励我们在一系列不同的文本中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一个文本。
二是搜索。互联网吸引我们去关注只言片语,而不是把握整体内容。换句话讲,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这三种互联网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时间长了,我们的大脑就习惯了不断切换注意力。这样一来,要让我们保持长时间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一旦无法持续关注一件事情,那么人们就会越来越热爱简洁,越来越逃避冗长。
而简洁带来的,就是浅薄。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
自古以来,技术就不是中性的。
它会为我们的思维,悄悄铺好道路,但不知通往何方。
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在38岁时买来一台当时最新款的球形打字机,并用这台打字机完成了将近60份手稿。
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但自从用了这台打字机,尼采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他的朋友、作曲家科泽利茨就曾写信告诉尼采:用了这台打字机,即使是你的散文也透露出了钢铁般的严谨和坚硬。
尼采回信说:自己的写作工具已经渗透进到了思想之中。
尼采用的球形打字机
而今天的我们,来到了一个连诗歌与情书都要由电脑来写的时代。
微软的AI“微软小冰”,已经可以根据照片来写诗
在AI逐渐侵占人类艺术灵韵(aura)的同时,信息快餐也在逐渐重塑了我们的大脑。它们让我们的注意力随时发散,讨厌深度聚焦——
它们让我们,成为了科技的受害者。
微博140字的限制,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绝佳隐喻。
在《浅薄》这本书里,卡尔表达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观点:对于科技对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往往特别敏感。而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我们却特别迟钝。
所以,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评价,不能被技术的光芒掩盖了我们的大脑,遮蔽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麻省理工学院雪莉·特科尔教授说的那样——
“我们的失职并非因为我们试图建设一个新的东西,而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考虑新科技究竟瓦解了什么;我们并不是因为发明和创造陷入麻烦,而是认为它们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网络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