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脱贫户、工薪族、创业者,这3个家庭年终账单记了啥

栏目:财经    来源:中新网    作者:山歌    发布时间:2018-02-21 17:57   阅读量:6511   

新华网合肥2月21日电(记者刘美子)小到柴米油盐、人情交际,大到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账本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收支结构、生活点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注脚,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家国印记。

岁末年初,记者走进三个普通家庭,听他们盘点自家的年终账单。账单里,有他们实现脱贫的志向与行动,有创业致富的勤劳与激情,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脱贫户”:只要肯干,脱贫没那么难!

过去一年,最让安徽安庆潜山县黄铺镇古井村村民张来犬高兴的事,就是摘下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去年12月底,张来犬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张来犬今年66岁,一家5口人中,40余岁的儿子因身患残疾,无劳动能力,张来犬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2014年,老张家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而今,坐在堂屋里,老张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讲述他如何在“扶上马,送一程”的大环境下,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实现了脱贫。

张来犬家原本有土地14亩,因无人无力耕种,2016年流转给村里,每亩300余元。精准扶贫以来,黄铺镇精心为贫困户牵线搭桥,对贫困户实行小额信贷扶贫,入股到企业,每年可获得扶贫贷款分红3000元,连续三年。仅土地流转、贷款分红两项,张来犬的财产性收入就达到8000元。

两年前,张来犬成为古井村村部食堂的伙夫,月收入千元左右。美好乡村建设兴起,他又多了一份新工作:环卫保洁。仅这两项贫困户公益性务工,张来犬2017年就能获得收入17500元。

根据相关扶贫政策,老张的儿子每年还享有包括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收入1.7万多元。算下来,张来犬家2017年的总收入超过4.3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8600元,高于当地3300元的脱贫标准。

“以前被贫困压得一家人都翻不了身,不知道何时是个头。是好政策让我们有了盼头,只要自己肯干,脱贫没那么难!”张来犬笑着说。

“工薪族”:压力是向前奔跑的动力

孩子上幼儿园、兴趣班1.2万元;为孩子添置衣物、玩具等花费7000元;汽车油费保养16400元……自从有了孩子,“80后夫妻”方敬和苏姗姗的家庭消费重点及结构,就出现了新走向。

安徽安庆市民方敬与苏姗姗都是中学教师,一个教化学,一个教语文。2012年,他们的宝贝儿子出生。事业、生活的压力,让夫妻俩共同奋斗。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两人在事业上也找到了各自的定位。

“在孩子出生以前,这些支出想都不敢想,如今(我们)却能坦然轻松面对,主要因为几年来生活、职业、眼界的变化,将这些压力转化为我们向前奔跑的动力。”方敬说。

因工作单位离家较远,2017年初,方敬和苏姗姗商量,咬牙拿出积蓄买了辆车。2018年春节,夫妻俩带着一家老小去泰国旅游。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尽管对小日子已经很满足,方敬仍在谋划着“小心思”,想着法儿让一家人的生活提档。最近他有个大胆的计划:打算辞去稳定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创业,去实现更多的梦想。

“创业者”:“折腾”出生活最好的样子

创业十年,何汪银的账本一年比一年厚。260多家连锁店,每天卖出包子40多万个,日营业额近80万元,先后带动数百个家庭致富……这个怀揣着梦想和激情的29岁农村青年,卖包子卖出了“致富经”。

何汪银的老家在安徽怀宁,由于家境贫寒,他14岁初中毕业就开始“闯荡”:当导游、做小买卖……几经“折腾”,2004年,他在江苏苏州租下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做起了馒头包子的早点生意。

包子、馒头不起眼,却是很多人每天必须消费的。当时,馒头生意都是一家一户的小买卖,既难成气候,食品安全又得不到保障。何汪银敏锐的认识到,以加盟的方式抱团取暖。2008年,何汪银的第一家连锁馒头店在苏州开业,2010年,加盟店就发展到了17家。

看见加盟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何汪银开始琢磨如何实现产品的标准化配送。2014年,何汪银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包子馅料加工厂。从每天下午1点开始,6辆配送车就穿梭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为连锁店配送馅料。

厚厚的账本里,何汪银用实干闯出一条创业路。如今,何汪银在江苏苏州和江西赣州开设260多家连锁店,资产超过4000万元。最近,他又与台商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在江苏布局台式餐厅。

“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对何汪银来说,创业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说:“我觉得人生就是要敢于‘折腾’,敢闯敢干往往才能看见生活最好的样子。”

热搜:创业,创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脱贫户、工薪族、创业者,这3个家庭年终账单记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