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最熟悉的东西起家
纵观周星驰成名以来的所有电影形象,他所关注的生活场景,人物故事,皆是小人物,是自己所了解的人和生活场景,几十年来未曾变过。
他知道一个“死跑龙套的”几年来默默无闻,怎么都红不了是什么滋味,也认为一个不被人知的“小强”有其存在价值,《功夫》中的猪笼城寨是他小时候所住之地的还原,曾说“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就是这模样,那是个挤满了人的地方,仿佛所有的人都贴在一起”,《美人鱼》中对大海的描写来自他自小生活在海边,对海洋生活的热爱。“对我来说,水非常神秘。我害怕又好奇,会觉得水下边藏着什么。”
只有在你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才知道那里的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周星驰最擅长的,就是拍出普通人的心理共鸣。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自己是跑龙套的,但拜托别加一个‘死’字好吗?”
《喜剧之王》讲了他自己最熟悉的龙套生涯,点滴皆是自己所感所得,正是这部电影,让周星驰电影不再止于无厘头搞笑,而有了悲剧色彩,有了大片的气息,也在当时经济危机下的香港登顶票房冠军。
反观浪潮之下的一些创业者,常常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项目下手,认为任何行业都可以“O2O”一下,试想,如果你并不了解那个行业,又怎能引起消费者的“需求共鸣”?你不懂那个人群,又怎么知道他们要什么?加上又没有合适的帮手,如能创业成功,岂非天方夜谭。
多年来坚持自己的风格、定位
在拍喜剧片之前,周星驰也拍了不少正片,但他在内地走红,要算90年代如《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等一系列喜剧片,告别龙套生涯,喜剧风格让他大红大紫。
内地观众对周星驰电影的定位便是:无厘头,搞笑,喜剧。
有了这样的定位,周星驰的形象在观众心中便清晰起来。
出名之后,周星驰一共拍了近60部电影,被认可的几乎都是喜剧片。是周星驰演不了正剧吗?不是。
他很清楚,到电影院来看周星驰,是想要笑的。宏大叙事,文艺抒情,情感穿越,留给别人拍就好了。
而当香港导演都纷纷北上拍一些奇奇怪怪的合拍片时,他的《美人鱼》虽受大陆语言文化影响,但又不失其港味,有一些星迷一看便知的老桥段。
他人冷嘲热讽,我自岿然不动 忍受孤独
当别人都看不懂你的时候,你要忍受的,是漫长的孤独,这种孤独往往还和一些嘲讽与轻蔑有关。
周星驰忍了过来,而当别人都读懂了他时,他又陷入“人缘不好”、“性格差”的批评漩涡中,从香港一些知名演员对他的评价来看,他属于那种不喜拉帮结派的人。身在文艺圈,不喜拉帮结派,又是另一种孤独。
这种种批评、谩骂,不理解,看不懂,也都是创业者前进路上绕不过的坎,你能笑着跨过去吗?
统一的“产品标准和规格”
周星驰电影有两大宝,星女郎和小人物。
看完《美人鱼》的观众对林允这位星女郎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她实在太“星女郎”了,纯情,脱俗,不施粉黛也能清新动人,让人想起以前的朱茵,张柏芝,黄圣依,张雨绮,林娇们……
和其他大导演一般将重心放在刻画主角及重要配角身上不同,周星驰常常会注意到毫不重要的小人物。比如,包租婆,如花,唐僧,八爪鱼,蟑螂等,并赋予他们特色,让其大红大紫起来。
周星驰的这一做法让人明白,要想被人记得,就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哪怕这仅仅是一只在铁板下惶恐万分的八爪鱼脚,是一个满头卷着发箍,拿着菜刀声色厉苒催租的中年妇女……不要试图在平庸中找到价值,而要为其注入特色,找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给创业者的一条产品启示。
和伙伴的经典合作,配音演员石班瑜和吴孟达,毛舜筠等
你能想象,在碰到周星驰以前,配音演员石班瑜曾因声线太尖,根本找不到什么好的配音活计,只能给一些坏人、太监之类的配音吗?
在石班瑜给周星驰配音过的27部电影中,他们互相成就了对方,为周星驰电影在大陆的风靡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最好的合作伙伴,不是双方有多牛,而是“适合”,互补。有了石班瑜,才有那个腔调不变的、说普通话的周星驰。
珍惜身边人,送给所有的创业者。别为了工作,忽视了那些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别像当年那个至尊宝,“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
看这电影的你,还是中学生吧?
愿你能像星爷一样,让你心底的梦想,人尽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