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刘陈杰:供给侧改革之去产能

栏目:财经    来源:互联网    作者:肖鸥    发布时间:2016-08-27 10:39   阅读量:11563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的一道减法,实施难度很大。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五大改革任务之首。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要求各地要明确“去产能”的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

去产能首要的是查看我国产能过剩情况,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从整体来看,我国目前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3%,处于十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产能过剩状况堪忧。我们用产能利用率指标来刻画产能过剩状况,这里的产能利用率是实际工业总产出对最大生产能力的比率。产能利用率过低,造成人员、生产设备闲置及成本浪费,表现为产能过剩。从测算方法看,我们主要使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来测算中国工业部门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我们发现,产能利用率与利润率水平高度相关(+80.3%)。企业只有看到了利润率的企稳回升,产能利用水平才会自发逐步提高。从产能利用率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从最高峰的85.2%(2007年)降至目前的74.3%(2015年底),处于十年来的最低点,产能过剩状况堪忧。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进一步“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恢复相关行业微观企业的自生能力。

从具体行业看,钢铁、煤炭、水泥、有色、石化等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根据测算,钢铁、煤炭、水泥、有色、石化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在全部行业分类中排名倒数。具体而言,钢铁、煤炭和水泥行业目前的预计产能分别为12亿、57亿和34亿吨,而根据我们的测算,其潜在的过剩产能分别为3亿、15亿和9亿吨,平均过剩程度达25%左右。从工业企业分行业数据看,“去产能”压力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钢铁、煤炭、水泥、有色、石化等行业成为拖累整体产能利用率的最大因素。

“去产能”对短期经济和就业略有影响,但可以承受。国务院在今年2月1日同时发布今年6号、7号文件,分别是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高产能利用率、去除过剩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消除短期过度供给。我们通过估计去产能过程中产量减少这个角度,研究去产能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我们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2010年版),假设2016-2017年在钢铁、煤炭、水泥领域分别去除5%产能,对GDP增速的整体影响为-0.23个百分点(行业增加值直接影响和其对其他行业的间接影响),对短期经济确有影响,但并不显著。对就业的影响,根据我们测算,本轮“去产能”先期影响到的就业规模在100万人左右。对此,财政部门印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化解过剩产能中的就业补助、培训再就业等社会问题。

如何积极稳妥打好“去产能”战役?

首先,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来化解产能过剩,同时社会政策要托底。处置“僵尸企业”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资产处置,二是人员安置。资产处置要更多地采用市场办法,比如支持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呆坏帐加快处置。人员的安置,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要建立社会保底政策,主要是要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包括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顺利转岗。

其次,“去产能”行业和区域政策要精准,事前有规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验收。“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宏观层面确定大方向后,具体的政策措施上需要力求精准。比如,在钢铁行业,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并根据各省具体情况,统筹考虑“去产能”力度和步骤。同时,需要建立一整套督查“去产能”战役的指导办法,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验收。

第三,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支持。必须清醒认识到“去产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金融风险(不良贷款等)以及其对资本市场的潜在冲击,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对于“去产能”过程中的企业,财政部门应该综合考虑到这些企业进行“去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发展压力,给予适度的财税优惠安排和支持。

(作者为Upright Capital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五十人论坛成员)

热搜:产能,改革,产能,改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刘陈杰:供给侧改革之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