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重建再攻坚“生命工程”正变脸

栏目:企业    来源:互联网    作者:肖鸥    发布时间:2015-03-13 14:56   阅读量:13816   

治理前的冷木沟和宝兴县城 新华社发

已经竣工的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应急综合治理工程护卫宝兴县城 新华社 发

防治结合 惠及百姓千万家

地质灾害防治被称作“生命工程”,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震后,《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出台。根据专规要求,两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民生优先,积极推进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恢复,努力拓展恢复重建区的地质环境容量,促进灾区“两化互动”和新农村建设,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力的地质安全保障。

两年来,一座座安居乐业的新村建成,一项项产业飞速发展,它们的背后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保驾护航。

天全县思经乡大河村土壤肥沃,生态良好,因沿河而建存在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大河新村聚居点建设充分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展开,增高加固沿河堤坝,修建安全实用的混凝土大桥,保护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隐患被控制了,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在大河新村展开。

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新村背后,种满绿色植物的高大防护堤给新村群众吃下定心丸。延绵数十里的高大安全屏障,挡得住泥石流,还能充分发挥生态效应,营造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宝兴县城北的冷木沟上立起八座坚实的大坝,它们长久屹立,守护大熊猫故乡的安全。

居住在石棉县出路河沿岸的居民,望着良田,面露微笑。通过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这里不再受洪水威胁。

我市以重点场镇、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将防治模式由过去以隐患点为重点防治,过渡到对50平方公里内小流域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点面结合模式,提升综合治理工程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

地质灾害防治,除了“治”还有“防”。

历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作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地震后,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排查和预防力度。每年汛期前,国土资源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拉网式”排查,核实原有隐患,查明新增隐患,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工作明白卡”,逐点建立专职监测点,落实专职监测人员,编制发布雅安市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将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信息予以公开。

与此同时,立足 “重点防范季节、重点防范区域、重点防范部位、重点防范灾种”,采取一级包一级的方法,健全市、县、乡、村、组、监测员6级群测群防工作体系,落实专职监测经费,明确各级政府防灾责任,实现地质灾害隐患责任到位,专职监测全覆盖。

我市在该专规实施过程中,多措并举,实现3年重建任务中工程治理项目1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切实发挥了防灾减灾功效。

地灾防治 撑起家园保护伞

施工人员站在冰冷的河水中施工

“新家建好了,还有高高的堤坝给我们当保护伞。”15日,在天全县思经乡大河村,大河新村聚居点居民高云超站在新家屋顶眺望大河村全景,面露笑容。

曾经受马家沟泥石流威胁的大河村村民,如今不再惧怕。

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党委政府与国土资源部门携手,综合打造大河新村聚居点,为马家沟泥石流威胁区内的群众提供安全住所,同时解决高山群众低山居住问题;同时,马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同期动工,项目主要有建设缝隙坝、排导槽、人行便桥、过车桥梁、应急避险场所、应急照明、应急避险搬迁户供(排)水、应急避险通道,并进行应急避险场所植被恢复,为群众构建居住安全、产业兴旺的新家园。

说起新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村民感慨万千。

马家沟曾是大河村人的一块心病,它一旦出现泥石流险情,便危及大河村4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洪水困扰阻隔,大河村的村民出行受限。思经河上连通大河村和场镇的仅有一座铁索桥,由于不具备通车能力,村民到思经场镇赶集或销售农副产品,只能肩挑背扛。遇到夏季多雨天气,河水猛涨对村民的出行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有东西都靠肩扛,尤其是销售竹木和生猪,花费的人力更多,豆腐都背成了肉价。”当地村民说。

大河村村民张云忠从事生猪养殖十四年。由于受河水阻隔,他每次购买饲料,都得请车拉到离铁索桥最近的路边,自己再背到河对岸。每卖一头商品猪,要请4名小伙子合力抬过铁索桥;抬一头猪过河,费用为30元,一年下来,这笔开支要三四千元。而夏季一旦发洪水,他的生意还要被迫中止。条件的制约让张云忠不敢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如今,新村建成,河上新建起水泥大桥——鸭头中桥,大河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变了样。

说起河上架通水泥桥一事,大河村3组村民魏开华难掩心中喜悦。鸭头中桥通车了,新村聚居点建设进度加快,生产生活方便,竹木和各类农副产品能直接装车运输,节约人工搬运费,这座水泥桥成为了村民的“致富桥”。

桥通了,张云忠按捺不住激动:“有桥了,我要扩大养殖规模。”

桥修通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建成,为大河村人今后产业发展吃下定心丸。

思经河岸,新落成的大河村新村聚居点内,一幢幢灰白相间的小洋楼修建在宽阔的平坝里,绿树与花草的点缀让新村充满生气;聚居点内还设置了照明设施,修建了应急避险广场、应急避险通道。在新村聚居点沿河位置,则筑造钢筋混凝土堤坝守护新村安全。

当下,新村村民正在装修房屋,不少人计划将新房打造成农家乐,在做好农业产业的同时发展旅游业。

按时竣工 确保安全度汛

“以前一发大水,田地和房子都要被冲。”石棉县先锋乡村民白平今年46岁,曾经家门口的洪水灾害让他心有余悸。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解决难题,堤坝修好了,不再担心洪水。”白平说,去年夏季,出路河防洪治理工程完工后,出路河河床下降,两岸堤坝增高,工程完工后遇到暴雨也没发洪水,当地老百姓安全度过汛期。

当地老百姓的安稳生活,离不开施工方的付出。去年3月,石棉县出路河防洪治理工程启动,并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完成治理工程。

“汛情不等人,只能和时间赛跑。”关启林是治理工程的施工方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去年3月工程开工以后,他和工友基本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全力以赴保质完成治理工程。

三、四月,河水还很冰冷。施工现场,挖掘机挥舞“臂膀”疏浚河道,从河道挖出沉积的砂石;河床上,搅拌机开足马力,搅拌砂石与水泥;两岸浅水区域,施工人员穿上厚重的防水连衣裤,站在冰冷的水中,三五一组,用铁丝编织网笼……小型挖掘机与施工人员相互配合,将石块放入其中,制作堤坝的基脚。

三、四月是枯水季,工地上保持“5+2”“白加黑”工作状态,保障主体工程在这一有利时段得到有力推进。

进入五月雨水增多,为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夜间不再施工,但施工队将开工时间提前到早上7点。

施工现场,每一位建设者心中都有一张明确的工程进度表,保证工程在主汛期来临前竣工。去年六月,工程如期完工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有效抵御出路河爆发洪水带来的危害。

热搜:工程,工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重建再攻坚“生命工程”正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