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河将灵关镇一分为二,在河岸一侧的一块平坦开阔地上,一排排漂亮的楼房依次而立。地震前,这是宝兴夹金山林业局棚户区改造的职工住房小区,而今,这里成了灵关镇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房。其中一套,是灵关镇钟灵村四组群众杨雪莲现在的新家。
我有一个家
一个不大却很温暖的地方
目前,小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还未全部完工,一台轰鸣着的挖掘机正不断挥舞长臂,将一辆辆卡车运来的材料搬运至所需要的位置;在一旁已铺好的水泥地面上,一群孩子正在烈日下嬉戏玩耍;在水泥地面的不远处,有专供小区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
杨雪莲的新家位于二楼。
家是清水房,没有装修,但杨雪莲将各色家具和电器合理摆放——家的温馨依旧。“房子是我们从政府手中,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租来的。”她说,她和不少群众一次签了2年的租赁合同,“这样就不用为四处找房、租房而心焦了。”
杨雪莲一家是在6月11日拿到住房钥匙的。那一天,她和丈夫连夜打扫住房直到晚11时许,然后,她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激动地说:“谁都别拦我,今天晚上我就睡这里了”。当时,他们还什么家具都没有搬进去。
“现在不仅水通、电通,我们还安装了电热水器,洗澡做饭非常方便。”杨雪莲说,一家人搬进新家的那天是端午节,晚上,儿子和婆婆睡在家里唯一一张安装好的床上,而她和丈夫直接躺在打包好的家具和衣物上和衣而睡,“那一天是我震后两个月以来,睡得最安心的一天。”
我是志愿者
一名从群众中来的普通人
杨雪莲是一名普通受灾群众,但她也是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
震后在灵关中学群众过渡安置点,她帮着照顾运送伤病员、在爱心食堂做饭、分发救灾物资、维护安置点秩序。最忙的时候,杨雪莲从早晨4点半至晚上10点,连续忙碌近18个小时,她只得将11岁的儿子托付给70岁的老人照料。
“虽然我是倒房户,但家人平安,商铺里的东西也基本抢了出来。”杨雪莲说,让自己忙起来,是她和很多有着相似举动的人,暂时忘记地震阴霾最为有效的办法。
7月1日,灵关中学帐篷安置点撤除了最后一顶帐篷,杨雪莲的工作地点也转移到现在居住小区的临时安置点服务管理办公室,她成了这里的临时党支部委员和调解员,平时或是调解小区邻里间的矛盾,或是为大家组织筹划文化娱乐活动。
对当多久的义务志愿者,她没有给自己设定期限。“只要这里还需要我一天,我就一天不离开这里。”杨雪莲说,没做生意虽然少一部分收入,但在雕塑厂当学徒的老公快要转正式工了,每个月底薪加提成的收入也不错,“希望老公多努力,多挣钱,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做志愿者了。”
记者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