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7日电 26日,《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作者张连英、亓宏博、杜梅、石卫、张晨晖以及郭力亲临现场,与现场众多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和媒体记者分享了她们的的教育理念。
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期,随着“新常春藤”和“小常春藤”概念的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常春藤盟校已将斯坦福、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威廉姆斯学院等美国一流高校包括在内。能够去常春藤盟校读大学,也成为世界各国众多孩子的梦想。
郭力既是作者之一,也是该书出版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她介绍了该书的创作经过。“常春藤妈妈”们因为孩子聚集到了一起,平日在微信群中交流各自的教育心得时彼此认同,达成了一种共识,即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进名校也不是必然的选择,培育出独立、通达、兴趣广泛、心智健全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为完整个体的同时,妈妈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才是最合适的教育。为了把这种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在美国的几位“藤妈”动议策划,这本书得以面世。而这本书的所有版税收入将全部投入到教育公益事业。
杜梅的女儿鲍嘉璐毕业于哥伦毕业大学,是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在杜梅看来,孩子的成长不是单单靠父母就能做到的,还需要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比如一个好的社区,一个可以尝试各种爱好的幼儿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也非常重要,要给他一些遐想的空间。 还要允许孩子去尝试,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最后,要鼓励孩子在做出选择以后努力坚持下去。
亓宏博认为,早期教育是小孩子的身心和性格、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时候,因此,前13年的教育特别重要。而早期教育不是给孩子报很多课外辅导班,而是要多陪伴他,引导他,以一种平等的关系来给他一些建议提示,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她认为,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起跑线的长度,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反映。
其他几位“常春藤妈妈”也分别从自身教子经历出发,多角度地阐述了妈妈这一角色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