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栏目:资讯    来源:互联网    作者:张璠    发布时间:2017-05-17 12:45   阅读量:12630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国家级非遗“灯彩” 主办方供图

上海非遗专项资金设立5年来,已累计投入3807.6万元,数以百计的非遗代表项目和传承人受到资助。

5月16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的发布会上,市文广局介绍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一年来的工作成果。

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副局长王玮表示,上海目前已经建立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专项资金配套体系也逐步形成。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国家级非遗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表演剪纸

“非遗传承应该是真功夫”

“我从事剪纸已经50多年了,1960年代到现在长期坚持非遗传承。”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如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有多位非遗传承人长期驻扎,进行非遗演示和传艺工作。赵子平是驻扎时期最长的传承人之一,就连他的徒弟都已经拿着剪刀学了十几年。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几分钟剪出一匹马

和大众熟知的陕西、内蒙剪纸相比,海派剪纸虽出现较晚,却更讲究艺术性。赵子平剪纸从来不画图样,一张红纸信手剪来,一匹线条流畅的骏马就脱胎而出。

“把长期积累的东西经过变形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剪纸艺术。” 赵子平强调海派剪纸不能画,不能刻,所有功夫都在一把剪刀上。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国家级非遗海派面人传承人陈瑜

“非遗传承应该是真功夫。”如今工业化剪纸对传统剪纸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赵子平觉得维护非遗的真实性刻不容缓,“电脑刻出来的剪纸作品和剪刀剪的是两回事。传承非遗要注重基本功,而不是用商品化的东西来替代。”

除了剪纸,绒绣、灯彩、面人等多项非遗项目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都有传承展示。据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毓其介绍,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曾有十余个传统工艺专业,现在虽然传统工艺在复兴,但仍有传承人断档,水平下滑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海派面塑作品

民俗传承仍有意义

传统手工艺传承虽有难度,但在最近对手作、匠心的重视中悄然有复兴之势。与之相比,扎根于田野乡间的非遗项目,在乡村逐渐被城市取代的进程中又该何去何从?

在朱家角古镇,“摇快船”、“江南丝竹”、“吴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仍在传承,但传承人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吴歌的第一代传承人张永联老先生今年已经80岁高龄。

“吴歌”是青浦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的歌谣,分“大头歌”“落秧歌”“对山歌”三种曲调形式。张永联年轻时候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田间活计辛苦,唱着歌,“越干越有精神”,不知不觉就会唱吴歌了。

如今青浦虽然农业依然发达,但农民跪在田里耕耘稻田的场景已然不存,“吴歌”产生的环境其实已经消失,这就让传承更加艰难和紧迫。

张永联的徒弟杨晓峰现在53岁,是“吴歌”的市级传承人。他坦承自己学到的“吴歌”已经很难达到师父那种最“原生态”的水平,“他们是潜移默化中就会唱了,没有刻意去学过。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没有"吴歌"的环境了。”

杨晓峰学习吴歌已经有12年,他自己从事群文非遗工作,机缘巧合接触到了吴歌,因为自己喜欢开始向张永联学唱吴歌,同时也参与了保护工作。

“之前吴歌的基本曲调是固定的,歌词有固定的,劳动者也会在劳动过程中即兴填词。但我们保护这项非遗的时候,就只能把歌词记下来学唱,现在记录下来的大概有八九十首。”

吴歌传承的另一个难点是它的小众性。吴歌用青浦当地方言演唱,吴语本来就难懂,青浦话与上海市区方言差别都很大,受众和传承范围无形中缩减很多。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江南丝竹表演

青浦区将吴歌定为非遗进校园的重点项目,希望年轻人能了解传承这项非遗。杨晓峰去教学生唱吴歌,最初选了28个学生,有25个是外地人,唱出来味道总是不对。2015年又重新招了15个本地学生来学,效果才好了很多。

“我们曾尝试用上海市区话来唱吴歌,但味道也不对。这项非遗传承上对语言要求很高。”青浦文广局局长周思琴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青浦的一些非遗的确有地域限制,只能在当地推广。

但他们也在尝试用年轻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将非遗传播出去,“比如吴歌,我们也在尝试做创新的编曲,谭维维唱华阴老腔的方式就给我们很大启发。吴歌是田间劳动唱的,我们也考虑可以在稻子收获的时候把吴歌搬到稻田里去演出。”

“保存这些非遗,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这里曾经有这样的民俗,让现在的居民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 周思琴说,虽然现在吴歌、摇快船已经不再是当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帮助它们传承下去,依旧有价值和意义。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摇快船

保护和传承持续进行

目前,上海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5项(单项63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400余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700余名。对这些非遗项目如何保护,如何传播,是市政府下一阶段非遗工作的重点。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并在2016年正式推进,覆盖全国。上海市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8所院校参与其中,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两年来,上海院校共承接研培任务20期,累计培训学员805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培训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木雕、青瓷烧制、织绣创新、皮影戏、木偶戏等各门类。

今年3月31日,关闭14年的上海大世界重新开放营业,功能定位为“非遗展示与传承”,特设非遗原生态展厅,持续邀请国内外非遗传承人参与。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

朱家角“摇快船”表演

王玮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在六个层面继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贯彻《非遗条例》分类保护原则,为抢救性、传承性、生产性、整体性四类项目制定分类保护规范,完善本市专家委员会,指导成立独立的区级保护机构、建立保护单位认定机制;完善名录和传承人体系,为不同门类、不同保护方式的项目制订不同的量化评估指标。

同时,上海也将引导参与,推动非遗保护社会化发展。鼓励鼓励教育单位、研究机构、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继续开展非遗进高校系列活动,并探索在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热搜:上海,上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上海已投入3800余万元补助非遗,传承人断档问题依然存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