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踩实基层土办实惠民事

栏目:资讯    来源:互联网    作者:宋元明清    发布时间:2017-03-27 10:19   阅读量:18661   

甘小青本报记者郜晋亮

自2月份以来,青海省化隆县干部下乡开展“联系基层、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做政策宣传员、做党建辅导员、做发展指导员、做扶贫联络员、做团结模范员”的“三联五做”活动,9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用实际行动办实事,用一片真情暖民心。用藏汉双语面对面为群众宣讲政策法规;从教育、医疗、交通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帮助群众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让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增强了群众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宅基地,就是乡亲们说的‘庄廓’,遇到不懂的问题大家就积极发言,弄清楚了,咱们就知道党的好政策了。”在化隆县巴燕镇地滩村村委会,下乡干部吴宁正在用通俗的语言给老百姓宣讲惠农政策。吴宁介绍说,地滩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只是给他们照本宣科读文件,他们很难理解,如何让宣讲达到预期效果,一开始自己也头疼。

为了让群众更好地理解政策,吴宁和镇、村干部转变了宣讲方式,通过邀请老师讲政策法规、编排有关的文艺演出等方式灵活多样开展宣讲活动,一下子提高了群众的热情,让群众更直观地知晓、理解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讲政策要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实实在在让群众知道了、理解了、得实惠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好了。”吴宁说。自进驻到地滩村以来,边听边记边解答,吴宁的工作本上每天都会记下很多内容,哪家贫困户需要什么样的物资、谁家娃娃上学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低保的事情还得到谁家跑一趟……一桩桩事,吴宁忙得不亦乐乎。

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地处浅脑山地带,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贫困面大,全村共有37户贫困户136人。一直以来,如何让村子摆脱贫困,增强群众脱贫的信心,是该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一个难题。“不能单靠物质扶贫,要让贫困群众具备脱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和技能不断创造财富,才能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这是本康沟村第一书记张吉青在每次开会时说得最多的话。

为有效增加村民的致富手段,提升村上闲置劳力和留守妇女的就业能力,张吉青带领工作队员积极联系其派出单位青海省西川监狱和化隆县就业局,通过多方努力和积极协调,为村民争取来了价值12万元的42台缝纫设备和两辆挖掘机,通过培训班,全村有100名村民免费参加了培训,在家门口就获得了一技之长。

“往年农闲了,村里的妇女们就闲在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日子过得也不起劲,张书记来了以后给我们办了缝纫机培训班,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学到了手艺,还能边挣钱边照顾家里。”今年29岁的金香是村服装加工厂培训出来的优秀学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张吉青的扶贫心得,也是他给村民们注入的脱贫思想。现在,张吉青已经和青海一家服装公司进行了接洽,实现订单加工。村民们在家门口学到的手艺可以有用武之地了。

热搜:基层,基层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踩实基层土办实惠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