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玉吴境轩文/图
说起山东省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的“灯笼村”——果林村,在当地无人不晓。春节期间,“灯笼村”里一片忙碌。而在“灯笼村”打听陈坤这个人,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笑着叫他“灯笼陈”。学艺河北“灯笼村”
32岁的陈坤是“灯笼村”的创始人。12年前,陈坤在一家工厂打工跑业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河北有名的灯笼村——屯头村参观,立刻被震撼。“老家几乎没有纯手工扎制灯笼的手艺,而它又是节日必不可少的元素,这里面的商机肯定不小。”想到这儿,陈坤立即着手考察市场。虽然屯头村技术是不外传的,但是陈坤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陈坤在屯头村一边打工,一边学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里淳朴的村民被陈坤的执著感动,手把手地传授给他灯笼制作的技术。
开创德州“灯笼村”
学艺归来的陈坤,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之后他们千方百计筹资金、跑订单,在2006年建起了果林宫灯厂。凭借着做工细、质量好,当年年底就接到订单五六千张。他们生产的灯笼品种和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果林村有了果林宫灯厂,这里的灯笼吸引了周边县(市)甚至济南、泰安、聊城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从春节前三个多月起便陆续接到订单,订货量达到6万多个。”陈坤说。
让村里“闲人”有钱挣
陈坤还把插架、缝布等工序分发给村民带回家操作。老百姓在宫灯厂领到原材料,带回家加工成半成品,再送回宫灯厂领取加工费。这种灵活高效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徐大嫂说:“在家边看电视边插灯笼架,做饭看孩子都不耽误,还能挣个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如今,果林宫灯厂的固定加工点带动了数百人“农闲人不闲”。
带动传统农业村转型
小小灯笼,将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灯笼村”。为改良工艺、拓展市场,陈坤跑遍了大江南北。
2010年,在浙江义乌,当他发现当地的灯笼厂接受广告订制时,一个新想法诞生了。“我们也可以搞‘广告灯笼’。”说干就干,陈坤回到禹城,跑企业、进超市、送样品、谈订单,一个月就接了1万个灯笼的货单。“将广告印在灯笼上,成本增加量很低,产品附加值却大大提高,我们目前80%的产品都是广告灯笼。”陈坤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