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刘琳 庄祥贵 文
阅读提示:
宝兴,是世界大熊猫文化的发祥地,在雅安灾后重建“打硬仗”和后发追赶“补欠账”大背景下,宝兴重建与扶贫共振发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穷根”,精准“滴灌”,努力探索一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特色之路。
今年,宝兴县已完成1000人(省市下达870人)的预脱贫人口指标分解、脱贫帮扶计划和贫困村脱贫帮扶规划。截至6月底,已完成脱解困64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4.8%。
致富效应扩散
村民尝到旅游业发展“甜头”
7月盛夏,溯宝兴河而上,飞扬的经幡、红顶白墙的藏家民居、远处传来原生态多声部的藏羌民歌、正在完善的游客接待中心和演艺大厅未来每天都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嘉绒藏族民俗表演……生机勃勃是记者来到宝兴硗碛藏族乡的第一印象。
硗碛咎落村90后藏族小伙格桑告诉记者,他在当地经营的藏家乐规模又扩大了。格桑说:“我们家经营藏家乐在当地算比较早的,好的时候一年收入几十万元,现在乡上的藏家乐已有100多家。”
如今,这种致富效应正在扩散,让更多的当地村民逐渐尝到旅游业发展的“甜头”。
“全域景区化”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硗碛乡嘎日村,宝兴县已经识别确认的14个贫困村之一,村民们分散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上,以放牧为生。“如果不是政府把路修通,我根本不敢想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村民刘中文所说的这条路,就是宝兴县实施的噶日村脱贫计划的第一步。找准“穷根”,噶日村以前交通不便,村民去趟牧场来回要两三天,种的土豆赶不及收都烂在地里,现在路通了,去牧场只要个把小时,农副产品也能及时运出去。
说起未来,刘中文满怀憧憬:“听说政府正在规划旅游环线,刚好经过我们这里,那时候牛肉就能直接卖给景区餐馆,再卖点特产……”刘中文沧桑的脸上满是对未来好日子深深的期盼。
硗碛藏族乡副乡长杨松多吉告诉记者,宝兴县依托创建神木垒aaaa级景区和打造360°观景平台达瓦更扎在硗碛修建区域旅游环线,根据各村特色,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建设理念,打造全域旅游,噶日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对宝兴而言,全域旅游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保障”。宝兴县旅游局局长姜妮表示,旅游产业是宝兴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宝兴县立足生态和文化特色,确立了“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和优化组合,引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目前,宝兴共有以家庭式个体经营为主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300余家,累计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同时,深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宝兴探索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争取旅游合作社内部实行资金补助政策,在农户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场或提升旅游硬件设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时,及时申请补助资金,实现互助互补、共同发展。
精准“滴灌”
确保不落下一人一户
“硗碛藏寨是宝兴县以全域生态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宝兴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杨军告诉记者,2014年7月,宝兴已启动全面精准扶贫工作,其中找准对象,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摸清家底,找到致贫原因,成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宝兴县共识别14个贫困村、1301户贫困户和4001位贫困人口。
宝兴县采用干部驻村的方法,针对贫困户,对口干部帮扶联系,建立干部驻村工作日志和台账,摸清情况后,深入实际帮助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发挥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组“输血管”和“总漏斗”的作用,做到“精准滴灌”。
目前,除5个雅安市级部门派驻5名干部对口联系5个贫困村外,宝兴统筹安排县、乡驻村干部56名,共组建14支驻村工作队,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
与此同时,宝兴还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从2014年至今,已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两个幸福美丽村建设项目及众多贫困村或贫困户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小微项目。从扶贫识别、干部驻村、社会资金参与到最后做到“精准滴灌”,宝兴县县政府各个部门联动配合,一起打好这场攻坚战。
“景区打造出来,基础设施改善了,环境弄得巴适,有吃的有玩的,大家就愿意多住几晚,把客人留下,钱就留下了。”杨军介绍,在“4·20”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参与援建的社会组织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如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的雪山村,将房屋高标准建设起来以后,还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做了大致规划,细分各户功能,让农户根据资源从事餐饮、接待、住宿等工作,完善旅游配套服务。
2014年,宝兴全县共接待游客9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386亿元,全县游客接待总量已基本恢复震前水平。雅安芦山“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交通项目国道351线在年底全面通车后,宝兴将串起了四川旅游西环线(小西环)和大熊猫生态旅游线,在四川旅游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宝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正在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确保不落下一人一户,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