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伴随着上海“一网通办”的全力推进,公共政务服务日益智能化,找政府部门办事,越来越像网购一样方便。
以“数据多跑路”换“群众少跑腿”
作为民生工作保障部门,上海市民政局着眼提升为民服务质量,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工作落地见效。
以“数据多跑路”换“群众少跑腿”的成效如何?一组数字颇有代表性。按照“双减半”要求,市民政局已实现44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法定审批时间共计458天,通过电子证照、网络核验等方式缩减申请材料90件,减时间、减材料比例分别达到50%和55%。31项区级行政审批事项拟确认缩减申请材料57件,实现减材料比例达53%。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市民政局进一步推进高频事项业务流程再造,以“设立经营性养老机构”“设立公益性养老机构”两个事项为例,前者跑动次数由8次减为2次、减幅75%,递交材料由43份减为36份、减幅16%,办理时间由37个工作日减为12个工作日、减幅68%;后者跑动次数由7次减为2次、减幅71%,递交材料由38份减为31份、减幅18%,办理时间由62个工作日减为40个工作日、减幅35%,达到预期目标。
依托“上海民政业务数据海”,市民政局积极开展民政数据治理、开放共享和资源挖掘应用,截至目前已向市大数据中心归集养老、救助、经济状况核对、婚姻登记等共计10个系统、27张业务表、1786万条数据。这为政务服务数据在后台跑腿,为企业、群众办事时减少提交材料打下了基础,避免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情况的发生。
在为市大数据中心不断充实数据的同时,市民政局也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优化网上办事程序。比如,29项民政事项已接入“一网通办”总门户或移动端“随申办”App中,“掌上办”更为轻松;社会组织登记、部分社区事务事项与物流系统成功对接,办理结果材料可直接快递给经办人,实现“不见面”审批;婚姻预约服务、享受民政社会救助项目证明出具等事项已实现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
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政务便利店”
市民政局作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牵头部门,经过多年努力,在全市受理中心建设上实现了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建设规范、标识标牌、管理软件和评估体系的“六统一”,服务管理上持续推进一头管理、一窗受理、一次办成、全市通办、全年无休的“三一两全”,倾力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政务便利店”,标准化改革初具成效。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上海在街镇层面集中为市民个人提供政务服务的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目前,全市220个服务中心已覆盖所有街镇(乡),汇集公安、民政、人社等12个委办局的188个市民政务服务事项,年受理量超过1150万件。
曾几何时,大多数社区政务事项需要向户籍所在地受理中心提出申请,办事免不了奔波,为此,市民政局协同12个市级委办局进行流程再造,完成窗口标准化建设和受理系统升级,实现了跨行政区域的“全市通办”。自2018年3月以来,本市各受理中心共办理“全市通办”件177多万件,异地收办量从最初的5%增长至目前近14%,广受居民欢迎。
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线下实体店”实现“全市通办”的基础上,市民政局还积极推进社区事务“一网通办”——2018年10月,社区事务受理平台接入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点击“个人社区事务服务”模块,即可在线办理12个政府部门的187个事项,配套“随申办”App电子亮证功能,省去了当事人携带多种证件来回奔波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