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要带地球去流浪,不如先放飞一只易拉罐做的卫星

栏目:财经    来源:东方网    作者:竹隐    发布时间:2019-02-25 14:03   阅读量:18298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2月25日报道:嫦娥四号在月背成功软着陆,《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创新高。最近这段时间,中国人堪称从“科技”到“科幻”双花并蒂。“我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当吴京在大屏幕上念出这句自豪的台词时,观众席上多少热血少年,都在同一时间做起了航天梦。

要想成为航天员,需要层层深造和无数考验,但航天梦属于每一位有理想的孩子。带地球去流浪固然是一场科学幻想,但动手做一颗模拟卫星,却不是天方夜谭。位于上海张江的星天地创客空间是国内领先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邱宝贵博士是这里的科普教育项目负责人。从科研岗位走上科普岗位,从参与设计玉兔号月球车,到教孩子们驾驶玉兔号模型车,邱宝贵觉得自己的“转型”非常值得。

邱宝贵博士介绍易拉罐卫星

“在我们设计的迷你航天计划里,学生们可以通过设计、组装、测试易拉罐卫星的方式,全程体验一名航天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易拉罐卫星,顾名思义就是卫星的结构壳体由最普通的易拉罐做成,而内部的卫星部组件和载荷全部按照相关标准放入。虽然看起来是一只易拉罐,其实是一颗具备基本功能的迷你卫星。在科普老师的指导下,通常由5至6名学生组成一支团队,共同完成易拉罐卫星的组装。随后,用气球将卫星挂飞到50米高空,同时在地面建立模拟监测站,通过电脑终端接收卫星数据,例如可检测空气PM2.5浓度等,“这个过程和正式发射卫星是一样的。”

学生挂飞模拟卫星

易拉罐卫星是一种国外流行多年的航天科普教学方式,从放飞助理、气象员、安全员、到数据记录员等角色岗位,全都由学生自己担任,通过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能够使人充分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航天的未来栋梁,或许就启蒙于这一颗小小的易拉罐卫星。

学生在地面模拟监测站

组装航天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卫星”不仅需要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据邱宝贵博士介绍,在星天地推出的航天科普课程中,不仅有技术课,也有艺术课。根据教学套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想象中的外星人,创作妙趣横生的太空故事,最终制作出一本立体书,成为一件颇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中国航天人研发的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探测,而在科普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亲手在模拟沙盘里,驾驶玉兔号模型车完成同样的取样、越障等操作。

探索宇宙的航天梦令人着迷,但艰深复杂的航天知识学起来并不容易。航天虽然“高大上”,但科普必须“接地气”。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的教学探索上,星天地创客空间的科普老师们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邱宝贵博士透露,接下来他们计划展开一系列航天科普推广活动。例如通过创客实验室、社团指导等方式,帮助中小学打造航天特色学校,开展组织航天基地研学游等。此外,科普基地还将开设观影课程,“选取科幻电影片段,由航天专家对其中展现的航天技术进行专业解读,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提升学习兴趣,也更容易理解航天知识。”

热搜:地球,流浪,卫星,卫星,地球,流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要带地球去流浪,不如先放飞一只易拉罐做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