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日前在北大国发院第三届国家发展论坛、人大国发院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总第27期)上表示,从很多指标来看,中短期政策要实现“六稳”,需财政加大扩支力度,货币政策重新定位。中长期来看,依靠国内增长的空间还很大,应当保持定力,继续支持全球化。同时,新的发展动力离不开企业创新,要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内市场空间大
“2020年以后,全世界30%左右的增长还会是在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从数据来看,当前情绪性变化远大于实际经济参数的变化。11月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对美贸易增速还不错。1995年以来形成的产业链、价值链并未解体;外商投资从去年负增长回升到现在的6.1%,大规模外资从中国离场并未出现;民企投资从2016年7月最低增速2.1%回升到现在的8.7%;剔除汽车消费这一特殊参数后,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消费没有降级。
“我们要辩证看待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的变化,进一步推进更高标准的改革开放,对政策要有耐心。”刘元春表示。
林毅夫认为,应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依靠国内增长的空间还很大。其中,投资增长方面,即使现在有很多产能过剩,但还有很多产业可以升级,基础设施、环保有完善空间,城镇化进程也会带来新的机会,这些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很好的投资机会。通过动员国内投资,维持一定投资增长率,就会有就业,消费也会增加。此外,应该保持定力,继续支持全球化,寻求贸易开放。
宏观政策趋积极
刘元春认为,短期应重新定位货币政策,并与中期完善监管体系、中长期逐步实施安全性资产战略相结合。
刘元春进一步阐释,目前货币政策用信贷增速、社融增速作为参数,这在结构性环境中是不具有参考性的。实施真正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使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应重新进行目标定位、工具定位。中长期实施安全性资产战略,一是要旗帜鲜明做大国债资产规模;二是要对优质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做根本性调整,建立激励机制;三是释放土地市场,解决“农村三块地”的确权、流转问题,使居民资产再充实。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要完成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供给和需求的目标,货币政策有空间但空间不大,财政政策应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转型期的存活问题,减税降费非常重要。另外,稳经济需要扩大投资,货币政策短期内放松可能性不大,短期利率已经或快要和美国倒挂,中间利差也已较高,财政政策仍需发力。
专家认为,最新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5.4%,个税同比下降17.3%,都是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表现。同时,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当前实际情况。这说明政策制定部门对我国经济基本面有充分认识。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从某种角度来看,企业创新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表示,支持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激励创新的企业制度。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风险,基本特点是牺牲当期利益,冒着失败的风险,追求长期利益,所以需要更多制度支持。
具体而言,马骏认为,一是需要支持创新的长期投资者,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关注长期收益、长期发展,对民营经济而言,要创造良好环境,增强长期发展信心,资本市场需要长期投资者,也需要风险资本;二是要激励管理层着眼企业长期发展,可借鉴西方经验,建立长期激励计划为主的薪酬体系;三是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中充分授权、放权,创新是试出来的,股东董事会要向管理层授权,管理层方面要向业务部门授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卢锋认为,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竞争优势。应该加快改革,让中国企业摆脱后顾之忧,全力以赴聚焦科技产业和技术创新。目前,需要加快改革以更好发挥民企的增量贡献与创新动能。具体而言,就是深化改革,降低民企市场准入壁垒,在公平法治框架下保护民企产权。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吴思康为帮助企业创新提供了深圳方案。他表示,同样是中央下发的文件,深圳做了很多创新性思考,如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动态竞争,起跑线上是多个团队一起,逐步在动态中支持竞争;对于人才评价,逐步转向通过认定代表作进行评价,而非发表数量;出台政策进行二次房改,政府提供30万套人才住房,价格为市场价的60%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高尚全表示,下一步改革应将竞争中性、所有制中性作为原则提出来,让国企、民企平等使用生产资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打破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