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会员收听音频
加入超45万人的财经知识社群
如果男性不再被迫掌控一切,女性也不会再被迫受掌控。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强壮……是时候把性别理解为光谱,而不是南辕北辙的两派。
——艾玛·沃特森
今天是3月8日过去48小时后的一天。
在这48小时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女权的讨论,关于女企业家、女投资人、女创始人、女匠人,以及各行各业杰出女性的故事。
今天,我们想讲讲几个男人的故事,和男性视角遭遇的平权“事故”。
对于儿子出生后两年,辞职成为全职奶爸的这段经历,小林自认“很坦然”。
在媳妇生产前两个月,他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会。
小林并不愿意要求父母放弃自己的时间,替他们照顾孩子。妻子身在竞争激烈的大型企业,如果让她辞职带娃,两三年后重返职场,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而当时的小林恰好在一个创业公司工作,就当时的状况而言,他辞职,损失要小得多。
权衡利弊后,全家人一致通过了决议:让小林辞职,留在家中专心带娃。
于是,从那之后整整三年,小林每天的任务从跑客户、在谈判桌上挥斥方遒,变成了给孩子穿衣、喂奶、换尿布、做辅食,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还要陪孩子玩玩具、听音乐、讲故事,做相对应的能力训练。
越来越多和小林一样的85、90后父亲,开始产生了做一个全职奶爸的想法。然而,绝大多数家庭并不能够接受这个想法。
这些年轻奶爸们最常面对的一个责问就是: “男人回家带孩子,像什么样子?”
如果一个家庭的大部分收入由女性来承担,无论男性是否全力帮助另一半分担了大部分的家庭职责,他都会轻易被打上“吃软饭”“小白脸”“不中用”的标签,受到各种来自外界的异样的眼光和尖锐的话语。
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需要经历来自自身的苛责。
小巴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对夫妻双双毕业于名牌大学。妻子拿到了美国offer,举家迁居到美国后诸事需要安顿,于是丈夫留在家中打理家务、照顾孩子。十几年后,他们的孩子们都考入美国数一数二的常青藤大学,丈夫也通过自学理财,为家中带来了可观的财务性收入。但是,终其一生他都觉得:“我是一个没有事业的男人。”
随着女权运动的普及,女性期望和男性享受同等的权利,力求“事业家庭两手抓”。但是不论她如何选择,只要在两者中取得一方的成功,她都可以获得来自社会的认可。
但是男人不行,他们通常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事业。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我看班上女同学都穿着热裤和凉鞋去上课,于是我也愉快地穿着我的格子衫和短裤(比热裤长几倍)、凉鞋去上课了。
电梯里遇到一个大概五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师,老师扫视一眼,就对着我说:‘你这学生怎么这么没教养,穿着凉鞋短裤就上课。’然而电梯里其实还有另一个也穿着凉鞋短裤的女生,而且短裤还比我的短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热裤了。那个老师却无视了那个女生。”
这位被指责的男生有些郁闷,乃至时隔多年用上了知乎,便提了这样一个长长的问题:为什么女孩子夏天可以穿超短裤,但男孩子穿短裤却会被认为没教养?
有人在下面回答说:我们的社会,对男性的着装要求和限制,的确是比女性要严格许多的。
一个成年女性可以穿着蓝色的衣服,而一个成年男人如果穿了粉色的衣服、用了粉色的配饰,就会被认为“不正常”。甚至于那句“房间整洁无异味,不是伪娘就是gay”的流行语都暗示着,一个男生即便只是对自我要求干净整洁一些,都会被归为异类。
一个男人,要邋遢、粗糙、不修边幅,才有“男人味”;他们分不清口红的颜色、对时尚一无所知、缺乏情趣、爱好只有游戏和运动、安慰人只会“多喝水”,这样才符合“直男审美” 。
我们对人的认知,实在是浅薄又单一。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很多事情简单粗暴地区分为“这是女人的事”或“这是男人的事”,例如:穿衣打扮“是女人的事”,养儿育女“是女人的事”。
是的,毫无疑问,这就是一种性别歧视。
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存不得不依附于男性,所以她们必须通过修饰形容来提升性吸引力,从而在婚恋市场上得到一个更高的“估值”,为下半生和娘家争取更多利益。而掌握主动权的男性,则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提高自己对性的购买力。所以,即便是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男性,也将“赚老婆本”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
所以,如果一个男人过分注重外貌,他就会因为关注了“女人做的事”而被视为不务正业,被形容为“娘”——人们用这种性别的转化来羞辱男性,提醒他的“降格”,这本身就是性别歧视最赤裸的体现。在这个提问下,贡献了精彩回答的知乎用户“安然若枫”说:
父权制并不仅仅是在压迫女性。每一个承受着“拟一个男人怎么能那么计较/那么爱打扮/不买房/连篮球都不会打……”等等等等指责的男性,都是父权制语境下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可是,很多自诩独立、力求平权的女性,也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当看到一个穿着裙装的男性艺人时,我们还是本能地哈哈大笑。
去年大火的电影《芳华》中,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男主角刘峰只是拥抱了女孩一下,女孩就大哭大闹地说:“只有他不行。”因为在这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认为男主角是“活雷锋”,大家将他神化为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以此心安理得享受着他的付出与帮助。当他表现出了一丝丝属于人的贪恋,打破了所有人默认“他就该是那样”的形象时,他所遭遇到的中伤和污蔑,比普通人更加猛烈、也更为恶劣。
生活中有许多无伤大雅的乐趣,情绪的微妙只在于当事人的心领神会。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人为施加的痛苦视为一种普天之下理所当然之事,它就成为了一件真正可怕的事情。
一件令所有人警觉的事情,它的伤害可以被提前做出的防范措施削减大半。但是,那些被所有人都忽视的、习以为常的,才是真正伤害我们的。
在这个时代里,女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所有的细分领域,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杰出女性。她们扬长避短,证明了女性并不比男性逊色,甚至可以做得更为出色。
当我们为那些受到伤害的、弱势的女性群体发声时,我们已经可以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男女平权”似乎成为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对这个词达成真正的共识,它就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同的样貌。
我们也无意于斤斤计较,女性和男性究竟谁在这个世界上承受了更多的痛苦,这些苛责追问太过幼稚。
我们只想说,当一个人想要做出一个决定时,性别不应该成为阻碍他们的唯一理由。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活得并不容易,无论男女。
责编 | 郑媛眉 |主编 |魏丹荑|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