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7月28日电 题:“双抢”变迁记——南方夏粮收割现场直击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周楠
26日,深蓝色的夜空还没显亮,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的农民就早早下地,紧张而又忙碌的“双抢”一天开始了。
手一拔,一茬秧苗顺势而起,洗去泥,用稻草围一圈,系牢,放一边……西渡镇青里村村民刘业新手脚麻利。“只剩这最后一亩秧苗了,我们抓紧时间全部种下去。”育秧田不远处,一台履带耕地机已经开始作业。
鸟儿开嗓,太阳升起。
在南方,水稻一般种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要立即耕田种上晚稻。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称为“双抢”,是一年中农业生产最忙碌的时节,也是收获夏粮、播下秋粮的重要农时。
作为衡阳县“双季稻”的重点种植地区,衡阳县卫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400亩早稻即将收割完毕,晚稻插种也接近尾声。
“虽然辛苦,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合作社负责人颜卫杰告诉记者,除了少数田地机器无法通行外,现在插秧、收割、运输、烘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以前要一个月,现在半个月左右。”61岁的西渡镇青里村村民彭国元说,以前“双抢”太苦了,天气热,12岁的小孩都要下田干活。
“双抢”时节,正值高温。衡阳县气温已飙至38摄氏度,且一直“高烧”不退。
九点半,太阳已将早稻上的露水晒干,两台履带收割机开进稻田里。不一会儿,车厢尾部吐出稻穗屑,金黄的谷子被“吞”入车厢内,几分钟后,收割机的卸粮筒将稻谷“输”入拖拉机,由拖拉机直接运往烘干厂。
“天气太热了,人受不了,机器也受不了。”开收割机的颜玲龙将一条毛巾打湿后,放在自己脖子上。他告诉记者,收割机一天能收割20到30亩地,耕作一会儿必须休息一会儿,不然收割机水箱温度太高会影响作业。
“双抢”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时间缩短了,产量也提上去了。彭国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双季稻,一年一亩地收成1300多斤,现在一年有2000多斤,他自己在合作社承包了80多亩地,去年收入8万多元。
“机械化前提是连地成片。”颜卫杰告诉记者,目前依靠土地流转,将原先的散户田地集中起来运作,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价值,释放农村劳动力。
年轻人外出务工,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成了“双抢”时节的一个普遍现象。记者走访衡阳县两个大型农业合作社发现,从事“双抢”的农户有明显的区别,大户以40岁左右的青壮劳动力为主,散户、小户以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居多。
“青壮年成为种田的核心主力,老年人逐步退出生产,这是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趋势。”衡阳县农村经营服务中心局长许亚平告诉记者,种地效益提高了,自然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承包租种,目前衡阳县新型职业农民有上百名。
傍晚,太阳收敛了余晖,嫩绿的晚稻苗笔挺在水田里,一只白鹭突然窜出,向着红艳的晚霞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