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头戴放大镜、手戴橡胶指套,一手拿机芯,一手小心翼翼却又稳稳地夹起一个个细小的零件,放进机芯里,精准地排列组合后,手表像是被激活了一般,表针嘀嘀嗒嗒地走动起来。
一个表盘的大小,就是市劳动模范、深圳市飞亚达精密计时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刘中华的工作“地盘”。28年来,他专注地游走在这个以毫米计量的舞台上,装配、调试,毫厘之间,精准拿捏,练就了高超技能,不仅参与航天表的研发与制作,也成立了刘中华工作室,培养新一代“老表匠”。
成功的秘诀是反复练习加悟性
刘中华是广东揭西人,199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飞亚达公司生产一线做装配、维修工作。“刚开始工作,觉得手表很神秘,什么也不懂,夹持最简单的零件手都发抖。”刘中华这样调侃自己,“钟表是一个细致活,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技术积累沉淀,很难达到一定的水平。”
靠着这份执着,刘中华不断积累,技术也愈发娴熟,夹持零件非常精准。2002年,刘中华参加深圳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手表装配工比赛,当时比赛科目是拆装机芯,刘中华拆装完成后,大多数选手还没有拆完。那一次,他拿了第一名。
“要说秘诀,就是反复练习,练习多了熟练了,再加上一点悟性,自然就成长了,没有捷径。”刘中华就这样慢慢地从最初的常规手表,做到陀飞轮、大师系列复杂款、航天表。
国产航天表点油工艺独一人
做了很多表,刘中华最难忘的是航天表。
由于工作环境复杂,航天表长期被国外垄断。飞亚达承接神舟系列航天服手表项目,刘中华是主要研发人员之一。
“普通手表从研发到出产品可能只需要3个月,但是航天表我们用了3年。”刘中华解释,因为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点,例如润滑油的选择,航天表的工作环境是正负80度,而一般润滑油在这种温度下要么凝固,要么失效无法满足舱外航天环境要求。如果不加润滑油干磨,对零件磨损很大。
刘中华回忆,在接到这项任务之前,工作组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怎么润滑,用什么材料,全要从零开始摸索。
最后尝试了几十种润滑油,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研制出最合适的润滑油,保证了航天表在极端环境下的走时精度,相关的成果也取得了发明专利及各类科技奖项。“最令我自豪的是,目前为止,国内航天表润滑油点油工艺还只有我能做。”刘中华说,从杨利伟登上太空佩戴的神舟五号航天表到最近的神舟十一号航天表,他都有幸参与其中,“能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人生最幸运之事被我遇上,也算值了。”
最核心环节永远需要工匠打磨
作为一名“老表匠”,刘中华对表的感情很深厚。在他看来,每一块手表都是有生命的。“修好一块有故障的手表,看着它由静止被激活,嘀嘀嗒嗒响,像心脏一样跳动起来,我整个人都像被赋予了能量。”刘中华说,在他眼里,每一块手表都是一件艺术品,装配完成之后他通常都会欣赏好几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中华接触了石英表、机械表、航天表、智能表等不同系列,虽然都是做表,但是随着材料与设计不同,对表匠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材料上,以前很简单,主要是铜、合金产品,现在各个品牌更多使用的是不锈钢、稀有金属、新材料;款式上现在的设计更加新颖巧妙,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装配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刘中华说,每一块表虽有不同,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但手表的制作最核心的环节永远需要人去慢慢打磨。
2016年,刘中华被评为深圳总工会“百优工匠”,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颁刘中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刘中华介绍,这个工作室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的“老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