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天津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雄安新区建设: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讨会,近日在天津举行。
“新区的规划编制应该有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也要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既是国际先进的,也是接地气的。”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胡保林指出,应做好生态修复和环保工作。在建设中新账不要再欠,老账加快还,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在新区建设中,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需要当地及周边地区协同,做好联防联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持。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雄安新区面临生态挑战,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应当按照环保法、环评法等相关环保法规,对雄安新区进行规划环评,还要对雄安新区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进行政策环评。
“从当前情况看,新区的发展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紧缺等重大制约因素。只有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实现新区的发展愿景。必须以改革创新举措,破解上述三大制约因素。”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院长孙佑海表示。
孙佑海认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新区健康发展的长久大计。首先,要依法进行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绝不能出现边施工、边规划、边污染、边返工的问题。其次,企业要全面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许可制。再次,要加强规划、人口控制、土地和住房、安全生产、绿色发展、智慧城市的法制建设,重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这是新区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对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的建设路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建议:应多规合一,制定生态保护和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以水定城,做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保障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实施全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第三方运营;发展全域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和区际轨道交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