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大龙村里的儿童在老人的率领下给祖先上香。
-大龙村的晚辈给晚辈讲述孔氏家族族规。
-村中晚辈带着儿童给祖先上香。
大年节夜吃过大年夜饭,孔耀昌就带着家人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赶回到大龙村,他想在大年初一到来时,到孔氏宗祠阙里南宗祠内上头炷香。
夜幕来临,宗祠内大红灯笼和香烛交相照映。很多村民已自觉来到祠堂,他们相互交流着过去一年的变化,聊聊现状。晚上11时左右,村民们摆上斋菜贡品,烧上一炷香,在“太公”眼前忠诚祈愿。
在这个住户以孔子后代为主的村落,在同一时空下,有九代人同时存在。而在岭南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孔庙,拜完“太公”吃斋菜,延续上千年的风俗,成为孔姓后人新春伊始不可或缺的传统典礼。
大年节夜遇上头炷香“拜太公”
在番禺区大龙村,孔子后人通过八百多年的繁衍,现有三千多人,占全村人口的90%。大年节夜11时,阙里南宗祠开始热闹起来,孔姓后人依照祖传风俗前来祭拜“太公”。
依照传统,大年初一才是“拜太公”、吃斋菜的正日,可是很多村民为了遇上头炷香,在子时就来到祠堂完成这个典礼。大年节夜,祠堂大开中门,村民自觉前来祭拜,外出打工的游子也都回来上支香、拜祖先。一个晚上,祠堂外炮仗声响,祠堂内香火陆续。
村里最熟悉孔氏家族历史文化的老人,要数76岁的孔耀昌和69岁的孔繁干。他们虽已不住在村里,搬到了番禺市桥,但每年春节一定要回来,在祠堂里和叔伯兄弟聊聊一年变化,说说历史,讲讲现状,互道新春祝愿。
孔耀昌老人说,初一吃斋是祖上留传下来的春节风俗,在祠堂拜完“太公”,再回家拜祖先,吃上一碗斋菜。吃斋普通在清晨和清晨两个时间吃,称为“吃早斋”。跟随社会发展,现在村民在大年节夜吃了斋,初一便能够吃荤了。
大年初一醒狮队全天“出会”
大年初一早上8时,醒狮队来到祠堂拜完“太公”就“出会”了,村民们在自家门口“挂青”,期待醒狮来“采青”。
在锣鼓声中,一对醒狮由村民蜂拥着,全天在村里各条街巷进行巡演。村民“挂青”最罕见的是将生菜高高挂起,寄意“生猛”“发家”。有人则在一个盆子里放上一条鱼,寄意“年年有余”。还有人放一个猪笼,粤语“猪笼入水”是吉祥话,描述财源利市,财富从五湖四海滔滔而来。
过年期间,村民们相互看望贺年,家里热热闹闹,狮子上门采下“青”后,将“青”吐出来抛给主人家,主人家接“青”表示接到福泽,非常开心。在广东,醒狮队的队员普通以男子为主,而大龙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女子舞狮队,现在青少年学习醒狮也是有教无类,不管男女。在每年寒寒假,村里都组织青少年进行舞狮演练。
除过传统的醒狮巡游,今年大年初一,祠堂门口的广场上,还初次增加了醒狮和鳌鱼舞表演,更添节日氛围。
春节敬老成大龙村一大风气
番禺大龙村的孔姓后人至今恪守儒家文化,讲求“礼义廉耻”,重视孝亲敬老,特别在传统节日——春节,这一观念更是得以表现。
大年初一,孔家小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向老人问好,大人要斟茶给老人喝。大龙村还是番禺区第一个“敬老村”,每年春节前举行敬老说话会,向老人送上节日慰问品,就连港澳同胞也要回来聚会,至今已经是第30年了。
“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儒家文化),事理到现在还能够用。”孔耀昌老人说,大龙村民风浑厚,都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家一直珍视教育,1930年村里成立私立学校玉书小学,凡是孔姓子女所有免费念书,所以也出过很多名人。现在孩子们也学习儒家文化,学校里进行儒家文化课题研究,还会到祠堂里请老人讲“古”。
【年华里的年味】
之前游神不是抬着走,而是几十人骑马往前冲
说起番禺大龙村过年的传统风俗,孔耀昌老人一五一十。他告知新快报记者,跟随时期的变化,很多风俗已经不再存在。
“在我9岁之前,在祠堂里拜太公,中座挂一幅孔子像,用一张很长的台来放贡品,棋子饼堆得高高的,当时有司仪宣告祭拜的程序,还有人读祭文,一众长者同乡一起叩首。现在祭拜的典礼简化了很多。”孔耀昌回想说。
孔耀昌说,过去,在大年初六大龙村拜神、巡游。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大龙村游神不是抬着走,而是几十人骑在立刻往前冲,从天亮一路游到天亮,特别好玩。
从正月初七“人日”到元宵节,还有一个“开灯”活动,前一年家里添了男丁的家庭,需求到祠堂挂一个灯笼,灯笼上写上男丁的名字,向祖先报到。
现在,这些让老人印象深入的年俗已经不复存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晓得了。
【村民讲古】
祠堂是“根”凝集全宗族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番禺大龙村至今仍保留着无缺的孔庙——孔尚书祠及孔氏宗祠阙里南宗祠,两祠牢牢连在一起,一直被村民用来祭奠祖先和拜祭孔子。
据该村一名晚辈介绍,孔尚书祠是纪念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癸戈而于明代中叶修筑的,而阙里南宗祠则是大龙村的宗族祠堂,“阙里”指的是孔子位于山东曲阜的旧居,“阙里南宗”意为孔子在南天的宗支。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两个祠堂一直被村民用来祭奠祖先和拜祭孔子,在民国初年,还在祠堂内设立“玉书小学”。现在,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被列为广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支部书记孔志基告知新快报记者,祠堂上“阙里南宗”四个字是乾隆亲笔。阙里南宗词紧挨着是“孔尚书祠”,祠堂大门双方开有两扇窗,俗称“开眼祠堂”。孔志基说,必须是官至一定职位,家里的祠堂才能够“开眼”。他说这话时,语气中包括孔家后人的骄傲。
在阙里南宗祠,墙上石刻着孔氏辈份,孔繁干老人说,现在大龙村“在同一个时空有九代人同时存在”。
宗祠是宗族的“根”,外出的游子归来都要来宗祠寻根。“去了国外的人,过了几十年回来寻亲,家里旁边的房子都变了,只有祠堂还在这里,所以出外的人回来第一时间是来祠堂,找人也好,上香也好,有了祠堂在这里,就有了宗族的凝集力。”孔志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