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图布巴图家庭:用爱浇灌戈壁绿洲
每年春季的植树时节,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戈壁边缘,人们总能看到两位老人身背水壶、手拿铁锨、专一苦干的身影,他们是原古日乃苏木的图布巴图和陶生查干伉俪。现年63岁的图布巴图是一位退休党员干部,62岁的老婆陶生查干是一位退休教师。
1976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斯拉夫语专业的图布巴图,放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机遇回到故乡,前后在额济纳旗水电局、经管站、财务局等单位工作。1983年他主动请求回到位于巴丹吉林戈壁西部的故乡古日乃苏木匠作,前后担任人大主任、苏木达等职务。工作期间,图布巴图目击了沙尘暴的残虐,往日美丽的古日乃湖外围的绿洲逐渐沙化,古日乃湖一每天减少,他开始意识到了生态恶化的严重性,并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保护故乡生态环境尽一份菲薄之力。
2002年,为改良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为阻拦逐年严重的土地戈壁化,也为给子孙后代制造一片绿色的生计环境,图布巴图提早解决了退休手续,留在生活要求艰难的古日乃。自此,开始了他们夫妻两人的漫漫植树造林治沙之路……
为了防沙治沙,图布巴图和老伴儿节衣缩食,拿出家里所有蓄积用来购置树苗,拉起一道10多千米长的围栏,围封2000多亩荒野,开始植树造林。
万事开首难!因为古日乃地区严重缺水,终年处于干旱状态,刚开始,老俩口种的树成活率不高。可是,面临低成活率和恶劣的环境,执拗的图布巴图没有摇动,而是买了有关书本,从书里找答案,向林业等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从“泉源”开始提升造林成活率。通过与专业人员商量,他们挑选合适当地区栽种的耐旱、耐盐碱的梭梭等优秀草科植物。因地制宜、因时抢栽。春天风大,夫妻俩把梭梭苗泡在水里,等风势削弱时,抢时间栽种,像是跟老天爷玩捉迷藏,经常累得喘可是气来!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戈壁中的气温高达45℃以上,夫妻俩顶着似火烈日一趟趟拉水浇灌。45℃的高温下,普通人坐着都认难堪忍,况且是60多岁的老人,还要在烈日下劳作!那种艰难是我们没办法想象的……
他人种梭梭一年只浇一次水,而为确保苗木成活率,他们要浇3次。寒来暑往,在绿化造林上不只需倾尽人力,更要有物力赞同,老俩口已经把80多万元洒在这片土地上。付出总有报答!多年来,在老俩口的精心伺弄下,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围封荒野的绿化率达到80%以上,苗木成片成活面积达到500余亩。2011年,丈夫图布巴图荣获额济纳旗“治沙造林标兵”荣誉称号。2015年,图布巴图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同年,这个家庭被授予自治区热心公益“最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在绿化造林的同时,他们还陆续试探用梭梭嫁接肉苁蓉。通过几年的栽培试验,在他们自己的绿化围栏里成功完成了肉苁蓉的人工嫁接!他们还把这一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为这个地区的牧民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如今,当地牧民通过种梭梭嫁接肉苁蓉,每户年均纯收入达4万元。
因为长久野外作业,夫妻俩显著比实际年纪衰老,脸庞被大漠烈日烤得漆黑,双手皲裂好像树皮,手指和手背上都贴着泛黄的胶布。假如不特殊介绍,你根本看不出他们一个是退休干部、一个是退休教师,有着足够他们过安适生活的退休金!许多人不睬解,他们为何放着温馨的日子可是,整天露宿风餐,骑着摩托车劳碌在治沙绿化的拉水、育苗工作中……
2010年,丈夫图布巴图生了一场重病,两次手术后医生吩咐他要好好疗养,防止重膂力劳动,可是在家里疗养了一个月后他就又一次回到了绿化治沙的阵地,他放不下心爱神圣的古日乃湖,更放不下自己亲手栽种的这片绿洲,任何困难都阻拦不了他对戈壁绿化工作的热情。
2011年,老婆因劳顿过度患大动脉血管瘤,因为古日乃地区较为偏僻医疗要求差,送医不及时致使老婆脑出血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因儿女们已各自成家,都在距离故乡近300千米的旗政府所在地工作,没办法护理病中的母亲。照料老婆陶生查干生活起居的义务便所有落在图布巴图身上!然而,这一变故并没有消除图布巴图种树治沙的信心。四年来,这位执着的退休老干部,在悉心照料老婆的同时,依然奔波在种树的事业上。
2012年旱情严重,即便是老伴生病也没有向亲友爱友借钱的图布巴图,居然为了打机电井从亲戚那边借了3万元。这也使得自己的儿女和亲人都对他的举措不能够懂得。然而,生病的老婆陶生查干并没有抱怨丈夫,她积极劝导着自己的儿女,让他们领悟父亲切心公益防沙治沙的理想。图布巴图也用自己的保持感动了爱他的家人们。老婆和家庭的赞同,使他在绿化治沙这项公益事业中收获了开心和自信。他总说:“不管在岗还是退休,不能够白吃共产党的饭,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一两个人的力气关于管理漫漫黄沙来讲一直是菲薄的,通过图布巴图与老婆的保持和尽力,愈来愈多的牧民也备受沾染,他们自愿参加到了绿化治沙的队伍傍边,开始和图布巴图夫妻俩一起植树造林,精心庇护沙地上那一抹可贵的绿色。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气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尽管,他们没有温馨充裕的生活环境,然而他们互相搀扶、互信任任,互相守护,用他们自己的力气与戈壁抗争,改良着故乡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用行动诠释着防沙治沙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