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道道堤坝护新家感恩前行创未来————来自灾区群众的感恩系列报道(五)

栏目:滚动    来源:互联网    作者:竹隐    发布时间:2015-04-14 07:50   阅读量:10522   

已于2014年完成治理并投用的冷木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冷木沟省级地质公园内景观大道側的感恩浮墙

1月9日,临近中午时分,宝兴县穆坪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熊猫古城”熙熙攘攘的街头,身着藏式民族服饰的群众,肩挎相机的外地游客,在大人微笑注视下欢快奔跑的孩童,连带着一间间热闹的商铺,构成一幕幕温馨、安定的幸福场景。

走进位于宝兴县城中心水景街的一家面馆,几张餐桌已经坐满。老板柳奎站在冒着腾腾热气的灶台前忙碌着。闲谈间,提及不远处的冷木沟,她打开了话匣子。

“8·18”泥石流、“4·20”芦山强烈地震,两次灾害的叠加影响,让冷木沟成为了一匹“脱缰野马”,沟内聚集的数百万方物源量,时刻威胁着下游县城一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柳奎每天都心神不宁。

灾后重建展开,这条沟成为了全市地灾综合防治一号“生命工程”。“以前的冷木沟小桥流水、景色秀丽。如今已是省级地质公园的冷木沟,则透露着一种大气的美。”柳奎说,不仅有牢固的堤坝和鲜花绿树,更有两面巨幅的感恩墙。

感恩墙位于道路一侧,顺山坡而建,以浮雕呈现。不同表现形式的图案,在体现宝兴优越生态和富集人文的同时,如电影胶片般,展现了宝兴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砥砺前行,迎接幸福新生活的感恩之情。

不止是宝兴,在距此百公里之遥的雨城区碧峰峡镇七老村依溪小区,相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脱缰野马”变身省级地质公园

重建中,前往冷木沟往往晴天灰满天,雨天泥没足,如今这条道路成了平坦的彩色混凝土油面大道。红色的是人行道;黑色的是机动车道,乘车只需10分钟就能到达沟内最高的7号防护坝,要知道,原来从乱石堆中攀爬至7号防护坝位置需要2个多小时。

王俊,宝兴县穆坪镇兴宝村冷木组组长。震后,他曾用自家的面包车为紧急撤离至两河口帐篷安置点的冷木组群众一趟趟运送各种蔬菜和肉食。

时隔两年,再次相遇,依然是那辆略显陈旧的面包车,但开车的人,展现出的更多是新生活带来的轻松与喜悦。

“你看,这就是通往冷木沟内的景观大道,也是我们冷木组的通组公路,够漂亮吧!”王俊的语气和神态中透露着自豪。此时,不少居住于县城的人们相约向公园内走去,这里已经成为他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沿路前行,再转过几道弯,翻过几道坡后,王俊的车在一处八角亭侧的路边停下。

此时,冷木组年龄最大的周连胜老人正坐在自家门前吃着午饭。“周大爷,今天又吃什么好吃的了?”王俊问。“蒜苗回锅肉,红油菜苔,还有莲花白汤,要是还没吃饭,自己去厨房拿碗。”周连胜笑着回应。

从震后因地灾隐患紧急撤离,再到如今继续在老屋中安居,谈及生活的变化,老人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看来,如今的冷木沟早已不复乱石成堆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为他们守护着安居生活的道道牢固堤坝,以及精心打造的公园景观。只要天气晴朗,老人总会拄着拐杖在沟内走上一走,精神完全不输前来游玩的行人。

“自从前年10月国庆节治理工程完工起,包括我在内的冷木组人都睡上了踏实觉,哪怕电闪雷鸣、雨水连绵也不怕。”说话的是刘万书,是被村民誉为“活报警器”的地灾监测员,“是各级党委、政府为我们筑起了安全屏障,为我们的安居生活带来保障。以后只要还在冷木沟一天,我将继续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搬进安全有保障的新家,村民吴正田笑开了花。

已搬进新家的吴正田与邻居在新家客厅里看电视

互帮互助 搬进新家过佳节

1月11日上午11点,雨城区碧峰峡镇七老村依溪小区。吴正田是小区内首个带头装修新家并搬进新家的住户,他正在邻居吴文强家中帮忙安装衣柜门。

一番忙碌,漂亮的衣柜完成组合。在推拉、开关几次确定安装完毕后,吴正田回到自己家中。

新家里暂时只有他一人居住。大女儿已结婚成家,如今正在乐山市夹江县务工,小女儿还在读高中,明年也将毕业;妻子闵光苹,则在江苏一家纺织企业上班。

略显冷清的家里,暂时一个人生活的吴正田却有很多事要做。

“除了楼梯护栏和门窗,其他装饰装修都是我一人完成的。”坐在新家二楼装饰一新的客厅里,欣赏着电视节目,吴正田聊起了震后那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

吴正田原来住在碧峰峡镇七老村8组叫花子沟口附近。那时,虽已提前收到七老村地灾监测员、村支书吴文锦发出的预警通知,但凌晨时分泥石流冲进屋时的场景还是让他和家人惊恐不已。

随即,根据此前应急演练中的记忆,居住于此的11户群众全部顺利撤离至应急避险区。

“灾后重建初,从没想过新家会这么漂亮,都是联排的别墅式新居。”吴正田说,如今搬进新家,他主要忙两件事。一是让新家的收尾工程在春节前全部完成,二是用自己的手艺,帮助村里正在装修新家的乡邻。“党和政府帮我们建好了新家,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互帮互助,这也是一种感恩。”

与此同时,吴正田没忘记自家于2014年10月,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时种下的3亩茶树。按照3年成长周期计算,到2017年,仅这些茶园就能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

“建新家和装修的钱,大多都是我以前务工时挣的,只借了2万元外债。”对在新家中过完春节后的安排,吴正田已有成熟的想法:发挥自己特长外出务工,争取在今年内将外债还清,在新家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感恩话语:

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姚旭东:

受“8·18”泥石流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双重叠加影响,曾经山清水秀的冷木沟成为了一匹蕴藏着数百万物源量的“脱缰野马”,甚至被国土资源部的专家形容为“小舟曲”。由此,在此后的灾后重建中,冷木沟成为了我市地灾综合治理中的一号重点工程。经过数百名工作者连续数月奋战,这项工程于2014年汛期前完成主体施工,并发挥出应有的防灾减灾功效,同年国庆节,这项工作顺利全面完工。

其中,来自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坚强领导,始终为我们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灾综合防治,提供着强有力、全方位的支持,对此,我们始终心怀感恩。同样,作为地灾综合防治工作最直接的实施者,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宝兴群众对地灾治理工作者的那份敬意。

如今,虽然全市地灾硬件治理工程早已全面完工,但我们对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依然在持续推进中,并以此着力为全市广大群众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因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感恩。

宝兴县穆坪镇党委书记李德伟:

感谢所有地灾治理工作者为冷木沟和县城1万多人付出的艰辛努力。你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如今大家不用再为沟内随时可能奔涌而下的泥石流担惊受怕。你们的付出也为重塑冷木沟美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后续打造,如今的冷木沟不仅已成为省级地质公园,成为宝兴人休闲、健身的绝佳场所,还成为了一座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将向更多的人展示如今风景如画的冷木沟,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的那匹“脱缰野马”是如何被驯服的;让更多的人记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里的地灾治理工作者将继续努力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用心感恩

3330户!这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全市受地灾隐患点影响搬迁的群众总户数,涉及全市六县两区。其中,相对集中安置户数为1538户,其余多采用散户方式进行安置。

433处!这是全市受地灾影响搬迁群众涉及地灾或次生灾害隐患点的总数。2014年底农房全面完工,2015年底城房全面完工,不少受灾群众已经或即将搬进新家。

当地曾饱受地灾隐患之苦的群众,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各自的感恩情怀。

家住宝兴县穆坪镇冷木组的陈福康,利用取自冷木沟生态树木的枝条,制作成盆景,精心挑选后,赠送给曾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地灾治理工作者。因为如今的冷木沟,已成为了集熊猫古城景区重要节点、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质科普为一体的省级地质公园。

全市震后28个“重点场镇、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试点开展。这些项目集“防”“治”于一体,将过去以隐患点为重点防治点,过渡到对50平方公里内的小流域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在消除和缓解地灾威胁的同时,为周边住户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不仅如此,这些地方还完成了严重毁损农业用地、轻微毁损农业用地的整理复垦。

来自荥经县青龙乡柏香村的王国强,他所在村子的四庄子地质灾害治理点被纳入重点场镇及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如今通过小流域治理中对轻微毁损农业用地的复垦治理后,他在这些土地上种上了连片的猕猴桃。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帮乡邻。已开启致富大门的王国强,无私地将自己发展猕猴桃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他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援建者,用他们的无私爱心为我们建起了安全牢固的新家园,如今我也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一起富起来。”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孙振宇

热搜:感恩,灾区,群众,感恩,灾区,群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道道堤坝护新家感恩前行创未来————来自灾区群众的感恩系列报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