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举行升国旗仪式。
四川在线雅安频道讯(记者 王建明)9月3日的清晨,宝兴县五龙乡下起了小雨。上午8时,在离五龙乡中心小学13公里外的胜利四村小,没有朗朗读书声,也没有同学们的打闹声,一切还是那样的安静。
8点10分左右,在操场外的山坡上,一位老者背着一个孩子,后面还跟着二个,脚踏泥泞,小心翼翼的向学校走来。大约5分钟左右,又一位家长带领一个孩子来到学校。
经打听,这位老者,就是五龙乡胜利四村小(现为五龙乡胜利四红十字博爱小学)的唯一一位老师,年过五旬的刘俊明。背着的孩子和其他3位,是该校仅有的5位学生中的4人。她们分别是张萌萌(女、5岁)、岳鹭娇(女、5岁)、黄必羽(男、7岁)和张入文(男、7岁)。
“我们全校共有5名学生,其中有3名是今年的新生”。刘俊明对四川在线记者说,还有叶钰希同学(女、5岁),父母在新疆打工,正在送娃娃回来,现在已经到成都了,估计今天下午能够赶回来上学。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胜利四村小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请大家注意啦,现在开始升国旗。”
按照刘俊明老师的安排,黄必羽和张入文站在了旗杆下,黄必羽将国旗尾端拽在手,张入文用右手握住升国旗的摇把,张萌萌和岳鹭娇二位同学站在刘俊明老师的右边目视国旗。8点50分,刘俊明老师打开握在手中的“小蜜蜂”,国歌响起,国旗在小红旗手的帮助下徐徐升起,直到旗杆顶端。
9点整,4位同学已经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刘俊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第一课《安全课》。然后用通俗语言给同学们讲上学、下课、放学等安全基本知识……
家长:最苦的还是山区孩子读书
“我的大儿子岳怡已经在该校毕业啰。”岳鹭娇同学的母亲吴文巧笑哈哈的说,“岳怡今年8岁,在村小旁听一年后又读了一年级,这学期就到街上(五龙中小学)去读二年级,现在小女孩又来接班啰。”
“在山区,最苦的还是孩子”。吴文巧说,“就拿岳怡来说,早上5点半就要从家里出发,在大人的带领下,翻山越岭二小时左右,才能够到学校。然后家长就在街上闲耍,等待中午放学后,在街上随便吃点东西,又去上课。下午放学后,又一起回家。要是下雨和冬季,还会用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据了解,宝兴县胜利四村小距离五龙乡场镇的中心小校,山区公路有13公里,翻山越岭的小路也有8公里。该村的另一个村小,还要更远些。据村民透露,本村上学的孩子,在上学路上摔伤的不在少数。
老师:我离不开孩子们
“不是孩子们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孩子们。” 刘俊明老师说,“从1979年16岁高中毕业后,站在这个讲台,已经足足35个年头,虽然青春不在,但人还不算太老,虽然没有当年的满腔热血,但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据资料显示,该校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距今已有近40年。鼎盛时期,该校曾是一所完小,设置5个年级,有5名老师,近90名学生。
时光流逝,如今的胜利四村小已不复往日的兴盛。但是,刘俊明老师依然执着坚守。
“我是人民教师,就应该为村民做点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已经年过50,但是,我还能坚持。” 刘俊明老师说,其实,这个教学点,就是为留守儿童服务。按照规定,村小不能办幼儿园,低年龄儿童就只能参加旁听,满学龄的孩子,就学一年级的知识。”
村民:感谢党和政府
“以前我们这个村小,是二层楼的教学楼,下层土坯房,上层是木结构,小青瓦房。”村民张恒勋回忆说,“但是,下面的土坯已经开裂,上面的屋面漏雨,课桌也是用烂木板拼凑的。”
2013年4月20日,不期而至的“4.20”强烈地震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宁静。校园中土木结构校舍再也不堪重负,成为“站立的废墟”。此时此刻,已年过五旬的刘俊明和4名学童,站在投资近60万元的重建的崭新教学楼旁,面对徐徐升起的国旗,再展笑颜。
和刘俊明一起笑的还有胜利村3、4、5组的100余位村民。“要不是我们的国家愈来愈富强,政策越来越好,哪里还有我们这个村小哟。”70多岁的高国芬老太太说,“我的儿子、孙子都在这里读过书,我见证了学校的变迁。要说感谢的话,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
教育局:想尽一起办法 坚持将村小办到底
“现在意义上的村小,其实就是我们设置在比较偏远山区的教学点,目前全县还有13所这样的教学点,虽然生源都少,每个点都只有几人。” 宝兴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刚说,“但是,只要有需求,哪怕一个教学点只有一名学生,我们都会坚持将村小办到底。”
据记者了解,留在村小读书的儿童,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里无人照顾小孩起居和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
“村小的实际困难,要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陈刚说,村小最大的困难就在师资后续力量上,然后才是生源问题。
据了解,宝兴县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将实行“定员、定岗、定编、轮岗”等方式方法,招贤纳才,解决村小师资问题。还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和住校补助等方面予以倾斜。
目的只有一个:留住人才,将村小办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