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386亿元,占GDP总量的11.4%,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万亿元、2.7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五,‘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位列第三”——这组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中披露的数字,说明成都在国家金融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正在不断凸显。
近年来,成都提出努力开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专门推出一项大型全媒体传播策划——《成都金融大讲堂》系列活动。
活动主办方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单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承办单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欲通过打造一个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金融文化宣讲与公共服务平台,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金融保障。
据了解,“成都金融大讲堂”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广邀政府官员、顶尖经济金融专家及著名企业代表,参与活动重头板块《金融大讲堂》电视论坛的录制。在线下,成都金融知识有奖竞赛及金融知识进万家等活动亦在同步进行当中。
打造金融制度创新高地
成都,这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先后被赋予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重要金融中心及西部金融中心等功能的城市,近年来正着力于打开思路探索新的金融业发展路径,以“五大核心功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金融大讲堂”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成都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量位居中西部第一位。而在今年7月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披露,2016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386亿元,占GDP总量的11.4%,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万亿元、2.7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五,在“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位列第三。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版图扩大时监管更应跟上。尤其是在成都提出将力争在2020年使企业直接融资率达到60%以上,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的目标之时,金融业如何发展更需方向指引。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就提到,“金融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要素市场不活跃;新业态发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方式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还是成都金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成都金融大讲堂”活动发挥起筑巢引凤作用,广邀全国顶尖经济、金融专家及著名企业代表等论道成都金融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节目中提出,“成都在金融创新上还存在短板”。他认为,在成都享有自贸区优势地位的背景下,成都应该从一个政策洼地变成创新高地,尤其是制度创新。
“如果我们能在自贸区中通过金融创新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能在这里为成都的企业,甚至是中外企业面向世界融资提供助益。”姚景源举例说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亦在“成都金融大讲堂”中提出,金融体系效率较低、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及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全国金融业都面临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提出,将金融手段与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策略相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之一。他表示,“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降成本”意在为实体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与财务成本等。“补短板”则是指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在医疗、文化及养老等长期短板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方面,成都应该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加以改善提升”。
尹中卿还提出,在金融业已开始混业经营背景下,国家的金融监管框架应当改革并监督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权限应该扩大以防范本地金融机构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成都已提出,将一手抓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一手抓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等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迅速提升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流经济与金融专家在“成都金融大讲堂”产生的观点碰撞与思维火花,无一不与成都市正践行的发展之路、正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正着手的重要策略相辅相成。“成都金融大讲堂”亦在嘉宾的金玉良言中为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着金融保障。
发展绿色与先进制造业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金融的支持,实体经济得不到发展;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在第二季《金融大讲堂》节目现场,赵昌文一语道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
金融是涓涓活水,实体经济才是活水源头。
在前述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人工智能产值今年力争达到全国5%、打造蜀文化魅力城市会客厅、打造12条乡村旅游线路……成都市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及都市现代农业三个方面描画了对重点行业的引导发展全景。
成都提出,将通过五年努力,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和企业协作圈,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
“成都金融大讲堂”在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金融文化宣讲与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宣传的同时,亦广邀金融经济领域专家及真正投身实体经济之中的著名企业家代表,为成都市实体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姚景源认为,成都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核心重要节点、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纽带,还带有自贸区优势,为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基本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强抓先进制造业,只要扎扎实实努力去推进,成都成为金融中心指日可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则在“成都金融大讲堂”中强调,成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化投资还要保持,同时预期以后转到消费、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上来。
对于成都近年来加大力度发展的文创和科技产业,国家开发银行原信息总监、经济学家胡本钢表示,看好成都正在进行的特色城镇建设,“四川很多城镇都有文化底蕴,文人名人也比较多,这些都是四川独具特色的,但做文化产业要深入,要找到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胡本钢补充道。
尹中卿则强调称,长江中游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外部优势为成都发展实体经济产业提供了助力。“成都起步较东南沿海晚了一些,但在拥有外部优势的当下,成都应该把一些前期的招商引资进一步推行下去,同时吸引新的外来产业。尤其是在军工电子板块、航天板块等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他还表示,“成都盆地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强调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通过引进未来技术的东西,实现弯道超车”。
“到2022年,成都市将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与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这是成都定下的五年发展目标。而诸如“成都金融大讲堂”一样致力于汇聚产经智慧、传播金融力量的交流对话平台,也正是积聚起这股城市经济活水的涓涓细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