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迎难而上谱新篇——看北京市顺义区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栏目:商业    来源:中国网    作者:樊华    发布时间:2017-06-24 13:54   阅读量:12328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优等生”的顺义区也同样面临着土地、人才、资金、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

如何把这些问题解决好?顺义用“腾笼换鸟”、区域协同破解空间难题,灵活应用支持政策,集聚资金、人才、创新能力,在“中国制造2025”的舞台上谋求新突破。

“腾笼换鸟”——

破解空间瓶颈

为腾出土地资源、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顺义进行着一场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转型空间的战役。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也藉由工艺升级、产品升级、模式创新等方式,完成华丽转型

顺义是首都国际机场所在地,也是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首都历来的经济大区和产业强区。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选址通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顺义被赋予的使命越来越多,承载的责任越来越大,闪转腾挪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为新兴产业、先进产能发展,腾出土地资源、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顺义也进行着一场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转型空间的战役。近几年,先后关停涉及电镀、铸造、化工等多个行业的136家污染企业,节约用煤8万余吨,污染物排放减少400余吨,废水排放减少430万吨,腾出产业用地3500余亩。

这还不够。顺义选择与河北威县共建产业园,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承接一般制造环节,推动顺义制造业更高水平地融入京津冀产业发展体系,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国内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提升顺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去年底,北京嘉寓门窗幕墙威县基地建成投产。这家顺风顺水成长壮大、连续多年被评为顺义经济5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下决心将玻璃幕墙生产线全部转移到威县。顺义的厂房楼宇,则用来开展防雾霾通风器和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截至目前,顺义有16家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疏解到河北,利用腾出的厂房转型新业态或入装新项目。

腾退、搬迁之外,顺义的食品、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也藉由工艺升级、产品升级、模式创新等方式,完成华丽转型。位于“绿色国际港”金马工业区的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创新食品分公司,就把自家的生产车间打造成了知名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

在这里,大锅里文火慢炖的是西少爷家的大块肉;灌装线上封装的是必胜客的鸡茸蘑菇汤;客户名单中,比格比萨、呷哺呷哺、吉野家、井格火锅等大牌云集。依托绿色种植基地,集原料检测、过程控制、自动包装、冷链配送于一身的创新公司,依靠全程冷链生产工艺和机械化加工技术,把罐头汤、速冻菜、汤汁……送进餐饮、零售企业和寻常百姓家。

令人惊讶的还有曲美家居。通过建设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打造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曲美提升了制造系统的生产效率和柔性生产能力;“新曲美互联网+”项目,实现用户信息交互、在线设计、私人定制、精准营销等产业链服务。产业升级带来效益提升,2016年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增长10%以上。

对标国际——

累积创新要素

为更好地对接人、财、物等创新要素,顺义大胆出新招,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创新体制机制。顺义每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覆盖不同规模企业从初创到上市的全过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集约增长的创新驱动模式,能最合理有效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初,顺义被纳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板块,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为更好地对接人、财、物等创新要素,顺义大胆出新招,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创新体制机制。

在天竺综保区一角,北京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坐到了一起。这是北京首家按照关检合作“共线共享”方案建设运营的跨境电商直购模式监管库。“一站式”通关“降低了口岸的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综保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现场主管李洪伟告诉记者,监管库业务量已从投用时的每天1000票,增长至目前的日均5000票。

一个月前,设在临空经济区的顺义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正式揭牌。为外籍人才提供“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口岸签证、个税缴纳”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顺义还建立健全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保障机制。在人才公租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科研津贴等方面提供保障,让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全区经济转型升级,顺义陆续出台了系列产业政策,每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覆盖不同规模企业从初创到上市的全过程,敦促他们“生命不已,创新不止”。

每年5000万元资金支持的“创业摇篮”计划,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基地和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北京首家“新三板加速器”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基地”,培育推广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对成长期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升级、两化融合、节能环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的专项资金也达5000万元;扶持有影响力和突出贡献的用地类、购买楼宇类、租赁楼宇类重大项目,最高额度可达1亿元。

首都北京拥有一流学府、科研院所等国内最优质的创新资源。为利用好这些家门口的资源,顺义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办法,鼓励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积极与重点科研院所对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顺义正着力引进石墨烯材料、高端医疗设备、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项目。积极承接中科院联动创新产业园建设,引进中科院空间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以及量子通信等优质项目,引导卫星定位等项目区内实现产业化。

“量体裁衣”——

推动产融结合

顺义建立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机制,通过搭建投融资峰会和“产融互动平台”线下线上两个平台,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推动。在顺义这个北京东北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唯有让制造企业与金融机构密切协作、产融结合,才能撬动更大的市场。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入区,是个技术活儿。顺义“量”着区内实体经济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吸引能与企业产融合作的金融机构聚集。

2012年4月,北京市金融局与顺义区政府携手打造的首都产业金融中心,目前已聚集国开投基金、中铝基金、南车基金等优质机构近百家,业务涵盖股权基金、财务公司、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板块。2014年起,顺义启动首都融资租赁聚集区和商务金融合作平台建设,聚集起优质租赁企业40余家。

“顺义正在倾力打造北京新兴金融聚集区,形成多板块支撑、差异定位的金融发展格局。”区金融办副主任郭明明告诉记者,依托金融板块的功能定位与业态布局,顺义正在后沙峪地区打造金融商务区、在马坡地区打造金融城、在空港地区打造融资租赁产业园三大金融发展平台。

截至目前,顺义已拥有金融机构251家。金融业已成为汽车、航空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依托雄厚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基础,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去年底正式批准顺义区成为首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为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顺义建立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机制,通过搭建投融资峰会和“产融互动平台”线下线上两个平台,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

今年4月底举办的产融互动峰会上,顺义区内百余家融资项目企业带来150亿元融资需求。其中,由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及“千人计划”专家创立的奥达空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针对各自项目进行融资路演。80家基金公司、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围观”,寻机向企业抛出橄榄枝。

政府“搭台”之后是政策“引导”。顺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政银企互动,强化诚信体系建设,深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力争到20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基金总体规模超过4000亿元。

如今,牢牢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集聚了资金、人才、创新能力的顺义,又铆足劲头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期待通过加快北京智能新能源汽车生态产业示范基地、中航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航空发动机及核心零部件、复合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舞台上实现再一次成长!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采访组成员:傅 华 徐文营 孙世芳 苏 民 刘 亮 杨学聪 杨开新 本文执笔:杨学聪)

热搜:北京,经济,北京,经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迎难而上谱新篇——看北京市顺义区如何发展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