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部分区县扶贫盲目跟风: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

栏目:商业    来源:互联网    作者:张璠    发布时间:2016-09-19 00:34   阅读量:14486   

如今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大众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但是半月谈记者在陕西一些县区采访发现,在基层扶贫中存在一种趋向,即周边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这样自觉跟风,缺乏差别性思想,致使栽种数目上涨,产品滞销,农民不只挣不到钱,还对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更加渺茫。

半月谈记者在陕北一个贫苦村采访,就碰着这样的困局:作为红枣的主产区,该村大力发展红枣产业,但近几年红枣持续遭受歉收或滞销。本地政府为了扶贫,仍鼓励增加栽种面积,致使红枣不只没有收获,农民还得为烂在地里的果实忧愁。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的红枣产区之一,是中国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推进下,发展红枣产业成为陕北多地扶贫工作的主要选择。

李家沟村(化名)是陕北一个普通的村落,村里刚通过移民搬家住进了新房。但村支书李周遭(化名)因红枣犯了愁。“我们村不在红枣的优产区,土壤和蔼候要求根本不适合种红枣。优产区的红枣个大、皮光、肉厚,但我们村种出来的个小、皮涩、肉少,在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李周遭说。

但在十多年间,这个本地的重点扶贫村,却被屡次规划为红枣栽种区,要“家家户户有枣园”。对此,李周遭也不睬解,他说,2011年左右,县里推行种红枣,每亩补助200元,全村600多名村民中许多人呼应,但种出来的红枣品质不能够,加上村庄比较偏僻,卖不掉只好自己吃。去年县上又要求村民扩展红枣栽种面积。“说真话,村里人目前热情不高,目前1000多亩红枣基本都烂到地里,还要扩展。”李周遭说。

李志高(化名)家是村里的贫苦户,2011年左右呼应干部号令栽种红枣。“我当时种了3亩,一方面想着是有政府补助;一方面也是以为政府指点的,应该还是会有前景。”

但红枣并没有为李志高带来料想的收益。他说:“去年的红枣卖不出去,我根本就充公打。村里人有的把红枣喂羊了,还有的人缘由是红枣卖不上价,就把树刨了,改种庄稼了。”

红枣“败了”,目前对搞什么产业,李志高也比较茫然,太多的钱投不起,投钱少又适合的产业还不晓得在哪里。

李周遭说,许多扶贫项目都是政府给钱,农民栽种。农民常常是哪一个项目给钱,就上哪一个项目,致使许多项目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贫苦户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一旦失败就很难“死灰复然”。

2015年10月底,陕西某市林业局在红枣产销情形通告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该市红枣栽种面积为170万亩,产量达到67.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截至当年10月底,红枣仅销售了13.49万吨,占全市红枣总量的五分之一,销售价钱也昔日几年的每斤2元多一度跌落到两三角钱。

“红枣滞销存在多重因素,但不可疏忽栽种面积剧增、产量陆续扩展的因素。去年全国红枣多余,陕西、新疆、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红枣主产区价钱都不一样水平下跌,致使红枣市场出现销售难。”陕北本地一名红枣栽种户说。

李周遭以为,产业扶贫是个好举动,就怕政府好意办不好的事。“农民要富起来,必须发展特点产业,好比我们村刚刚发展的光伏产业,上头能发电,下头能种地,利于环保,也不浪费土地。”

作为移民搬家的典范,李周遭在产业发展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产业不能够太多,也不能够单一,既要有规模效应,也要差别化。”李周遭说,“政府扶贫是大好事,我们也希望政府在扶贫产业发展决策上,能多想一想,多听听,让我们农民真正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蒋秋桃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呼吁,要严防扶贫产业产能多余。“在对口帮扶过程当中,一些部门选择的扶贫项目多为农林经济作物、栽种业、养殖业和低级加工业。假如相邻村镇发展一样或邻近产业,很也许出现新的产能多余。”

短评:扶贫产业须精挑慎选

精准扶贫,一在精,二在准。精就是要把产业做精做强,准就是要定向打靶,扶到根上、点上,让贫苦大众真正获得实惠。

如何精而准?关键要找准门路、因地制宜。政府在引导扶贫产业时应防止贪大求猛,防止扶贫产业同质化,形成内部资源虚耗,增加无效供应。应该实施差别化竞争,让每个产业向优良发展,具有不可替换性。

扶贫工作应尊敬市场规律,削减自觉生产,要从向产量、规模要效益,改变为向质量、品牌要效益。在与市场对接时,应从全国与区域不一样条理,加强预警机制,做好产业规划,有用躲避市场风险与挑战。

热搜:产业,扶贫,产业,扶贫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部分区县扶贫盲目跟风: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