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

栏目:综合    来源:互联网    作者:苏婉蓉    发布时间:2016-08-26 18:07   阅读量:14373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

图片说明:千年壮寨——马碧村

东方网记者任渊云南报道:8月24日,“心醉高原美活力彩云南”七彩云南全国手机网络媒体行的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广南的“千年壮寨”马碧村。很快体会到村中民众的热情与淳朴,好客的村民为大家跳起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鼓手巾舞”。此外,大学生村官带来的互联网思维,也为传播壮寨文化做出了新的尝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手巾舞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

图片说明:铜鼓手巾舞

广南壮族在2000多年前就与铜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壮族人民视铜鼓为神圣的“重器”之物,其浓郁独特的铜鼓文化沿袭至今。大家刚一进村寨就已感受到村民们的能歌善舞,走到村子里面,村民们特意跳起了铜鼓舞。开始时,跳舞的都是男村民,他们穿着黑色的衣服,腰上有绿色布质的搭配银饰的宽腰带,把铜鼓用红色的缎带绑在肩上,铿锵有力地按着鼓点开始敲击铜鼓并配上了舞步。这是当地来表示男子豪迈激情的跳鼓舞。

过了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手巾舞也来了。和其他地区的壮族铜鼓手巾舞不同的是,马碧村的村民们不完全是女子组成舞队,而是男女搭配,一起参与舞蹈。在舞蹈过程中,有两个村民扛着大铜鼓,另外两个人敲击铜鼓的鼓面和鼓壁来打节奏。其他村民则把他们围成一个圈甩动着白色的手巾来跳舞。舞蹈的动作都来源于他们平时耕地的样子。

别致而悠久的吊脚楼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

图片说明:吊脚楼

马碧村的房屋临河而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顺着河边的小山往上“爬”。全村共有130余户,680多人,全部为壮族。目前村里还保存着吊脚楼的有123户。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样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据当地人介绍,马碧村的大部分民居都有100余年历史,其中几幢的年纪约有500年。为了保护民族风格的建筑,目前村子里只有10栋砖房。大部分房屋都还保持着干栏式建筑最传统的样式。全楼均是木结构,用青瓦或茅草覆盖,通风凉爽。

一般的吊脚楼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等;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他食物,一点也会受潮。

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多作卧室或布置姑娘精致的闺房等。大门前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夏天乘凉闲谈或者妇女做针线活。很多壮族美丽的刺绣就诞生在吊脚楼的凉台上。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

图片说明:手工刺绣

利用互联网传播壮寨民族文化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

图片说明:马碧村的壮族小姑娘

据介绍,马碧村隶属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委会,属于半山区,目前通往马碧村的路还是土路,山势陡峭,所以想要去马碧村有些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碧村居民的收入。村民卢大叔一家人都是在家务农,每年的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家里有老人在,我儿子才三岁,所以我们都没出去打工”,他说。据者兔乡党委书记农嵋麟介绍,马碧村差不多有600多人,三分之一的人都外出打工,多是年轻人。

大学生村官给当地的居民开了淘宝店,也是他们创业的平台。民族手工艺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城市里的人们通过淘宝店就能直接购买到当地村民亲手制作的刺绣产品。除了刺绣,还有茶叶和红米等土特产,给村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据了解,今后马碧村将发展旅游业,游客们可以来到这里感受壮族文化,穿壮族服饰,尝壮族美食。卢大叔一家非常期待马碧村能成为游客爱来的旅游地,“我肯定觉得作为旅游地好,大家都来这里玩,来了解我们民族,我们能把民族特产卖出去,还能有更多的收入。”

热搜:云南,云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云南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古寨——广南马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