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少年时嫖娼酗酒,成年后却是曾国藩的良师益友!
宽窄说:物质先宽后窄,思想先窄后宽。是非有宽有窄,功过大窄大宽。
提到湘军,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曾国藩。但其实,湘军中还有一位有着极大贡献的大人物,就是《曾胡治兵语录》中的“胡”。“胡”是胡林翼,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我们知道,毛泽东字“润之”,这是后来改的,早年的时候,其实是叫“润芝”。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谈过其中的原因。毛泽东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有一次给杨怀中先生写信,署名“毛学任”。杨怀中是杨开慧的父亲,也是毛泽东的老师。杨先生问他,为什么署名“毛学任”?毛泽东说,想学习梁任公,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杨先生却不以为意,他给了毛泽东一本《胡文忠公文集》,胡文忠公就是胡林翼,胡林翼谥“文忠”。杨先生要毛泽东学习胡林翼。毛泽东反复阅读后,非常仰慕,胡林翼字“润芝”,毛泽东就改名“学润”。杨先生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因此改名“相如”,你干脆就叫“润芝”吧。此后,毛泽东就叫“润芝”。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非常崇拜胡林翼。
一、胡林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胡林翼和左宗棠同年,生于1812年,比曾国藩小1岁,都是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三人中,胡林翼家境最好。他的父亲胡达源是探花,先在翰林院,后来是四品京官。因此,胡林翼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8岁那一年,陶澍回老家探亲,见到胡林翼,非常喜欢他,就定下娃娃亲,把5岁的女儿许配给他。
十九岁时,他与陶澍之女成婚,住在了陶家的桃花江别墅。情场得意,考场失意。次年胡林翼参加科举,名落孙山。陶澍听说后,专门为他聘请名师,让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他也特别受用,对《史记》、《汉书》、《左传》、《资治通鉴》、中外地理、山川形势、兵法政略,都孜孜不倦地详加研究。两年后,陶澍赴南京上任,任两江总督,胡林翼也住进了总督府。
此时的胡林翼“负才不羁”,自以为有才,十分狂傲。南京是花花之地,十里秦淮,胡林翼流连忘返,“常恣意声伎”。妻子当然不愿意,找父亲陶澍告状,谁知道陶澍居然说:“润之之才,他日勤劳将十倍于我,后此将无暇行乐,此时姑纵之。”意思是说,胡林翼的才华,迟早要比我还忙碌,以后哪有时间找乐子,现在先让他放纵一下吧。
陶澍不愧是大清好岳父,不但不责怪胡林翼,还为他支付嫖资。你要是以为陶澍自己行为不检就错了,他自己持身甚正,对其他人要求也很严格,唯独对胡林翼特别放纵,据说前后为其支付嫖资一万两,胡林翼喝花酒也算喝出了境界。
更加荒唐的是,他纵情声色,不幸得了花柳病,此时,他才23岁。后来虽然纳了几房妾室,却再没有一个孩子。他爹知道他在南京的荒唐事儿后,把他揍了一顿,这大概也是他认真读书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聪明人一旦认真起来,是很可怕的。他认真读书后的第二年,就中了进士,那年才25岁。此后的几年,他家中变故迭生,宠爱他的祖父去世了、放纵他的岳父也去世了、连他严厉的父亲也病逝了,他忽然发现,能庇佑他的人已经没有了。一下子就成熟了许多,那个花钱如流水,豪宕不羁的胡林翼一下子死了,他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傲气。
道光十六年(1836),胡林翼25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清要之地,许多人认为胡林翼才气过人,做地方官更能有所建树,建议他到地方任职。而他却选择了去贵州。贵州是边远之地,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但他愿意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黔,硗(qiāo地坚硬不肥沃)瘠之所,边僻之境也,为人所掉首而不顾者。然兄独有取于黔者,诚以黔之官吏尚能‘奉上以礼不以货’,以礼则知自重,不以货则知恤民,而治理庶几可冀。”
胡林翼选择去贵州的原因,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贵州的确是硗薄、贫瘠,多数人“掉首而不顾”的地方,但是与发达、富庶的地方相比,贵州有一样好处:官场比较正气,地方官还能做到“奉上以礼不以货”,货是财物,地方官能够以礼侍奉上级,而不是以财物贿赂上级;“以礼则知自重”,有为官的尊严;“不以货则知恤民”,不贪污、不受贿,就不会盘剥老百姓。胡林翼很看重这一点,他认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希望把地方治理好。
在出发去贵州前,胡林翼“遍谒先茔(yíng坟墓),誓不取官中一钱自肥以贻前人羞”,到祖宗的坟墓前一一告别,并且发誓绝不贪污一分钱,让先人蒙羞。
二、其功勋卓越,名播寰宇
后来,胡林翼位高权重,但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湘军创始人之一郭嵩焘说:“(林翼)位巡抚,将兵十年,于家无尺寸之积。”
贵州地瘠民贫,生计艰难,经常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胡林翼在贵州安顺知府任上,开始创办团练,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编了一本书,叫《胡氏兵法》。
他眼光深远,主张“用兵不如用民”,用兵只能治标,收一时之功;用民才是治本,享长久安定。其实所谓盗匪,大多是乡民,只是衣物无着,活不下去了,再转而为盗、为匪。胡林翼“用兵不如用民”的思想,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只要生活安定,盗匪自然绝迹。胡林翼文武全才,虽然能打仗,但并不迷信打打杀杀,对文治也非常重视。
从时间上来说,胡林翼剿匪比曾国藩要早,早在太平军兴起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刚起兵,就遭遇靖港兵败,那时他觉得非常需要真正懂军事的人来帮助自己,于是以“才大心细”向朝廷举荐胡林翼,胡林翼因此出贵州,自领一军,赴湖北、湖南抗击太平军。这一年,胡林翼43岁。
咸丰五年(1855年),湘军部分水师从长江冒险进入鄱阳湖,结果被太平军分割包围,一部分在长江,一部分在鄱阳湖内。太平军趁夜色偷袭,又发动火攻,湘军大败,曾国藩的坐船着了火,被太平军抢去,图书资料全部丧失,差点送了命,只好退守南昌。太平军乘胜全线反攻,4月份,武昌失守,湖北巡抚陶恩培自杀,朝廷随即任命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抚。所谓“署理”,是暂时代理,现在武昌丢了,如果胡林翼能够收复武昌,朝廷再把湖北巡抚的职位“实授”给他,朝廷的用意在于激励将士收复失地。
胡林翼当时正在围困九江,湘军水师大败以后,单独依靠陆师攻占九江已经不可能,只好撤除对九江的包围,回援武昌。当时,太平军接连打胜仗,士气旺盛,湘军连战连败,胡林翼手下的部队又长久拖欠军饷,因此无心作战,纷纷溃败。
胡林翼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裁撤溃散的部队,派湘军名将鲍超回湖南,重新招募三千新兵。募兵需要时间,训练也需要时间,胡林翼要尽快收复武昌,实在等不及,于是请求曾国藩派罗泽南从江西前来救援。有了救兵,胡林翼的实力和士气都在慢慢恢复,开始打一些小规模的胜仗,但江西形势也非常紧张,罗泽南求胜心切,想早一点打下武昌,再回援江西。在攻打武昌城的一次战斗中,罗泽南被太平军炮弹击中头部,不幸去世。湘军痛失大将,武昌形势更加严峻。加上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此时前来救援武昌,对攻城湘军展开大包围,形势对湘军非常不利。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之星,曾国藩每次碰到石达开都会吃亏,现在石达开来了,胡林翼非常危险。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忽然发生“天京事变”,内部自相残杀,天京城内血流成河。石达开接到天王洪秀全命令,要他回天京,石达开没有办法,只好紧急赶往天京。
石达开走了,胡林翼赢得了时间,可以从容招募新兵,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严密围困武昌。过了大半年,城内弹尽粮绝,绝望之下,太平军弃城,突围而走。胡林翼收复武昌、汉阳。
“天京事变”是太平军和湘军对峙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太平天国转向衰弱的标志。湘军内部、朝廷与湘军之间、湘军和地方官员之间,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非常尖锐,但从来没有发展到像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的程度。太平天国的失败,固然是由于残酷的军事斗争,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源于内部斗争。
收复武昌以后,胡林翼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肃清了湖北境内所有的太平军,朝廷也把湖北巡抚的职位实授给了他。有湖北作为基地,胡林翼能够有多方面的作为。他迅速布署跨省作战,派部下进击九江,经过一年多的指挥调度,最终克复九江,太平军守将林启荣(1821-1858年)及守城的1.7万名太平军战死。
三、至今江、鄂士民称颂
胡林翼更大的功绩在于他坐镇武昌,通筹全局,将湖北经营成湘军的后方基地,对曾国藩起到了强力支撑的作用。
曾国藩高度评价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上的政绩:“以湖北瘠区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同“茂”,盛大),皆其精心默运之所致也。”
有一个叫沈卓然的人,评价胡林翼更加详实,他说:“世徒知曾(曾国藩)、左(左宗棠)之贤,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而于政治、文章、经济、军事,固无所不学,无所不致其用也。更考其生平,不独坐镇武昌,坚守不摇,以扼形势之要;且于课厘(一种商业税,1厘是1%,又名厘金)馈饷,擘画尽善,遂使当时诸军无饥馁之扰,克奏中兴之业。由此而论,允推功首。”
沈卓然认为胡林翼的才能比曾国藩、左宗棠要强,胡林翼不仅“无所不学”,而且“无所不致其用”,他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至于他坐镇武昌的功绩,一是“坚守不摇,扼形势之要”;二是后勤保障做得好,使整个湘军“无饥馁之扰”。因此如果要论功的话,剿灭太平天国的首功应该属于胡林翼,只是最终攻克天京是在1864年,而胡林翼1861年就去世了,他没能等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主编《清史稿》的赵尔巽说:“胡林翼综覈(hé核)名实,干济冠时。论其治事之宽严疏密若不相侔(móu相等,齐),而皆以长驾远驭,驱策群材,用能丕(pī大)树伟绩。所莅者千里方圻(qí地的边长),规画动关军事全局。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钜(同“巨”)哉?”
在赵尔巽心目中,胡林翼富有领导才能,能够驱策群材、规划全局。他作了一个假设,如果没有胡林翼,那么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大佬就失去了依靠,剿灭太平天国的中兴大业就很难实现了。
曾国藩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又说,“润芝之才胜我十倍”。
只是可惜,他没能活到胜利的那一天,以至于大多数功绩都被埋没。正如慈禧太后所言:“林翼未竟全功,遽就溘逝,迹其功勋卓越,名播寰宇,至今江、鄂士民称颂。”
最强悍的人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寿命,这是天命。
文/丁千城
来源:宽窄之道(kuan-zhai),中国新锐哲学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