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显良表示,临摹时最好要选择与原作接近的工具材料。
隶书白居易《问刘十九》条幅。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
说起书法,大部分人都能评上几句。然而要再进一步欣赏,怎样的书法是好的?好在哪里?其中的道理很多人并不清楚。在一个稍显闷热的午后,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向新快报记者畅谈书法,他说:“书法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传统艺术。” 新快报记者 高京 邱治
专业欣赏者不仅仅是看字是否漂亮
匠周刊:假设我们走进一个书法展览,应该怎样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蔡显良:从历史发展来看,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代表,它的创造、欣赏、收藏,确实是有一定的阶层,主要是在比较有文化的阶层。但是由于它是中国民族的、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长期以来大家也都接受了它,认可了它,不但想去接触它,还想去收藏和欣赏它们。
我个人觉得,欣赏还是要分两个层面。如果是专业层面的欣赏者,要从作品的气韵、笔法等方面出发。如果是普通百姓,首先看这幅作品能否给你愉悦感,能否有一见钟情的感觉,这是个人审美与作品的碰撞。如果看到某件作品有这种感觉,就说明这幅作品的风格倾向,与你审美的兴奋点比较契合,与你产生共鸣,那就应该多去看看此类的作品。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阅读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认识。
匠周刊:为何有一些爱好者认为漂亮的字,业界却评价不是很高;另一些爱好者觉得不好看的作品,但业界评价却很高?
蔡显良:其实这就是专业欣赏者和普通欣赏者的区别。如果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一件作品,首先不会从字写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的角度出发,而是会更深入到书法作品中的内在因素当中:笔法、结构、章法,有没有古意,有没有传承,自己有没有创新。而普通的欣赏并不会从这几个角度解读,可能只是判断这个字认不认得,字写得是否工整和漂亮。爱好者有了这个审美的需求,想去解读,那么如果朝这方面努力就会提高。
当然,书法家不必要担心作品能否被人进行专业解读。高雅的作品总会在共性上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因为人总有审美共性与个性,如果纯粹追求个性,就会显得有些怪异不堪。书法就难在这里,“戴着镣铐跳舞”,既要符合规范,又不能太离谱,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匠周刊: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可以看一些什么书或者文章,帮助自己提高书法审美?
蔡显良:书法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入门的条件也不复杂,提起毛笔和宣纸就可以书写,但其实书法不光是拿毛笔写书字,简单讲是拿毛笔对汉字进行艺术性的书写。当然要提高专业的素养,还是要去看专业的书籍,去了解书法史,了解书法美学知识,适当懂一些理论知识。
普通的欣赏者和群体可以去买一些书法美学、史学方面的书籍,多去看一看。找一些比较好的出版社,最好在高校进行教学的学者和教授编纂的,会相对专业一些。
古代秘而不传的笔法,现在已不是秘密
匠周刊:有人说书写工具主导了中国书法的演变,您对这个观点是怎么样看的?
蔡显良:工具材料对书法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的。但如果说对绘画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我是比较认可的。中国画是用毛笔,在比较细腻的纸上进行书写和绘画,对中国书画风格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比较一下就是油画,油画是用比较硬的笔,在粗的布上进行绘画,所以就形成了它的风格。
在明代之前,用的笔大部分都是比较硬的——但也不是绝对的,纸也是相对比较光滑的纸。在明代之后,生宣、羊毫得到广泛的使用,但狼毫同样也在使用。从这一点来说,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匠周刊:所以说,临摹楷书的初学者应该用狼毫笔?
蔡显良: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选用适合自己用的笔,再根据古人的选择进行选择。就是说你临摹什么作品,就要选择与原作接近的工具材料,否则达不到那样的效果。
简单地说,临写明代之前的字,基本都用狼毫。清代之后的楷书,有些是狼毫有些是羊毫。如果笔锋比较爽利,比较清晰,一般就是用狼毫,如果每个笔画的顶端和收尾的地方比较圆润,没有一些锋利的效果,一般都用羊毫——当然这不绝对化。
匠周刊:古人练书法是有秘诀的,现在看来这个秘诀还存在吗?
蔡显良: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独特的技术,但也有共性,想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有些人会琢磨出一些独特的笔法和墨法。比如郑板桥,他能够把绘画的笔法用在书法中去,另外他章法的排列大大小小、穿插挪让,也是他独特的风格。如果去临摹他,不了解这些是学不好的。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都一样,必须要独到的技术含量。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向古人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毫无疑问的。
从古到今在书法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盗取笔法这样的案例,书法逐渐成为艺术之后,也是文人安身立命的手段之一。但现在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了,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想藏都藏不住。
当然技术被人学去了,能不能被完全领会、发挥和弘扬就是另一个问题,不是说学到技术就能成为书法家。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是靠自己的学问、修养等等各方面综合的素质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