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最早源于中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所作散文《少年中国说》中的名言警句。其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无不是教育肩负着的,对个人、家庭、国家的重任和希望。
秋高气爽,再次来到“熊猫老家”宝兴,“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年灾后重建后的栋栋教学楼内,书声琅琅,孕育希望。而在窗外,面对“4·20”芦山强烈地震给宝兴教育再度带来的累累伤痕,再次投身灾后重建的宝兴,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坚强。
面对灾后重建的重重挑战,面对教育重建发展的时不我待,身处夹金雪山下的宝兴,矢志不渝。
不仅一如多年来的执着,继续坚守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信念,坚持着科学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更是以更加凝聚的精气神,以灾后教育硬件设施重建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为着力点,在化茧为蝶的阵痛中,坚韧、顽强地抒写着宝兴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办学条件变化
故事:高效教学 惠及万千莘莘学子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的第二页,和我一起从第二段朗读。”9月1日,秋季开学第一天,紧随着老师的安排,宝兴县灵关镇中坝小学的数字化教室里,再次传出琅琅书声。但与其他教室所不同,发出指令的老师,并非此刻教室里维持教学秩序的班级科任老师。
教室里的电子白板给出了答案,这是相隔数百公里两所学校师生的一堂远程教学示范课。随着课程的推进,从成都到宝兴,这里的师生们,也切实感受到了现代科技对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显著作用。
按照宝兴县教育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此次灾后重建中,包括中坝小学、五龙小学、灵关中学在内的多所学校,都首次配备了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而在平日的课程中,更多的老师,也可通过这些设备,将原本需要粉笔书写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电子课件。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不仅21所规模以上学校先后组建了25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更有44所农村中小学,先后实现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化远程教学。同时,全县中小学图书存量已达10.3万册,并计划在近年内补充11.31万册。
但这只是宝兴县多年来,不断提高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一个缩影。
纪录:上下一心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保证必要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宝兴县教育局局长郑继伟表示,作为经济底子较薄的山区小县,宝兴更能感受到教育事业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也正如其所言,纵然面对经济总量小、财力有限等诸多实际困难,宝兴始终将教育经费作为县财政有限保障对象,落实了“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机制,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切实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以2011年至2013年为例,连续三年,宝兴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始终保持着高于财政增长率的水平。
教育经费的持续有效保障,为宝兴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而随着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制度,设立资助贫困生专项补助经费,全面推行教师联系留守学生、流动儿童制度等举措落地,并发挥实效,宝兴教育也在发展中,不断收获着新的成效、新的希望。
2009年,在当时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暂未实施的情况下,宝兴率先对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以及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实施了生活补贴。同年,宝兴县实验小学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颁发的“2008学年度至2009学年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奖 。
2014年,宝兴高考录取率达到81.8%,名列全市第一,居全省前茅。2010年至2014年,共有1164人通过高考,考上本科、专科大学,超过全县总人口的2.7%;共获得1个全国优秀示范学校,17个省级、市级优秀组织单位称号,以及3件国家级优秀作品,5篇国家级经验交流论文,25件省级优秀作品、43件市级优秀作品。
师资队伍变化
故事:勤学为教 新生代不断成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宝兴县实验小学数学老师李世强10多年教学生涯始终最为看重的准则。
8月31日,当记者见到李世强时,他正在一本崭新的备课本上忙着备课。而就在书桌的一角,整齐堆放着数本备课本,其间不少书页因多次翻阅,已略显破旧。“这些备课本中的不少课程,就是我现在正重新梳理的内容。”李世强直言,如若只为方便,他完全可以照搬照抄,但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更是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
作为近年来宝兴县培养出的青年骨干教师中的一员,谈及前后的变化,李世强感慨颇多。还记得刚踏进教师队伍最初的数年间,他仅仅是一名不起眼的普通科任老师,但正是因为宝兴对师资水平提升的重视,加之个人的不懈努力,2013年,经过三年的培训学习,他最终获得了“市级骨干教师”的荣誉。
但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他已有了更多更高的目标。“我们学校有三名‘省级骨干教师’,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李世强说。
在宝兴,与李世强有着相似经历,并正在努力着的老师还有很多。因为他们知道,始终致力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宝兴,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度,始终不曾停顿。
纪录:积蓄力量 师资水平日趋雄厚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更多的学校普及,更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这是近年来宝兴教育在持之以恒、厚积薄发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宝兴也同样清醒地知道,唯有继续优化提升师资力量,唯有更加合理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才能让这些付出取得更多“事半功倍”的成效。
看教师培训机制。近年来,宝兴县建设并逐步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等级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件、软件措施。并以全员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检测、骨干教师培训、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教辅人员培训、校长培训等为切入点,实现了全县所有教职员工素质提升全覆盖。以其中的《中小学校长年度考核办法》为例,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长,均确保了年参加培训率达30%以上。
看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地区教育始终存在着教师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短板就在那里。”从事教育管理多年的郑继伟,对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短板,有着清晰的认识。
面对这一现实,宝兴没有回避,而是鼓起了勇气直面困难。
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并在乡镇范围内定期交流的轮换制度;打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地域限制,实行“校对校”、“师对师”的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建立教师异校竞聘制度,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或担任职务……
随着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地,近年来,宝兴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得以不断优化,县域内优质教育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据统计,仅在近三年,宝兴全县所有中小学,共有50名老师参加了支援村小教育活动;城乡中小学间,老师交流一年以上的,达30人次;短期教学交流110余人次,实现了城乡教育同发展、同进步。
教育均衡发展
故事:科学配置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灵关镇是‘4·20’强烈地震中,宝兴县受灾最为严重的镇。灵关中心校未能幸免,遭受严重破坏。”震后负责宝兴教育系统重建规划编制,目前负责学校灾后重建相关工作的岳开强说,出于多方面考虑,重建后的灵关中心校,不仅教学楼将更新换代,还将新增住宿楼和食堂等基础配套设施。
岳开强所说的多方面考虑,不仅是因该校是宝兴县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有1千多名师生。更是因为,这些学生均来自灵关镇的12个村95个村民小组。“以其中的大渔村9组为例,距离位于场镇上的中心校,就有15公里。”在岳开强和他的同事们看来,除开安全因素,光想到小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在盘山公路上跋涉,心里就不是滋味。
除了供学生用的宿舍和食堂外,部分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将配置教师周转住房。”在郑继伟看来,始终致力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宝兴,将在此次灾后重建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学校间从硬件到软件的差距,力争办好每所学校,促进每个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相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本着宜聚则聚,宜小则小的原则,此次灾后重建中,根据原有教学硬件分布实际情况,宝兴在硗碛藏族乡、蜂桶寨乡、灵关镇、五龙乡共计新设置了13所村小。虽然有的村小学生人数只有个位数,但正真实现了全覆盖。
这13所新建村小均已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部达到投用水平。
纪录:强力推进 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呈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取得显著成效,绝非一朝一夕能成。”这是宝兴教育人对不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致认识。
身处夹金雪山之下的宝兴,3114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中,超过90%以上是山地构造,最高海拔落差超过4000米。而也正是这种相对复杂的地形构造,造成宝兴县8千多名在校中小学师生上学不易、教学不易的尴尬,也让广大师生、家庭,乃至社会各界寄予了求变的期盼和愿望。
在这诸多的尴尬、期盼和愿望中,如今的宝兴,一个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信念,促进义务教育更趋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的计划,已然实施多年,并初显成效。
2011年至2013年,宝兴县积极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共投入资金约2亿元,建设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小学阶段19所,中学阶段5所,建设校舍总面积约8.8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全县所有学校的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劳等教学仪器均严格按照标准配置,配齐率达到100%。
2013至2014年,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年巩固率小学为99.85%,中学为99.82%,三残入学率100%。各项指标均达到我省规定的标准。
对灾后重建中宝兴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再发展,郑继伟表示,宝兴教育系统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从着力构建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均衡配置教育存量,强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逐步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更好地促进全县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
赵禄璘 记者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