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告别过度包装还有多少功课要做

栏目:金融    来源:互联网    作者:山歌    发布时间:2017-06-05 14:34   阅读量:9549   

□ 吴学安

一年一度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又将来临,日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简约生活”广东省纪念2017年“六·五”环境日公益宣传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值得关注的是,在活动现场,多家知名快递企业代表也上台承诺推广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积极参与包装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

(6月4日《广州日报》)

根据国家邮政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我国一共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到500亿个。未来,包装物的消耗量还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对于如此天量的快递包装物,目前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销毁)有明确规定外,其他种类的快递包装均没有统一要求,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处理。根据报告,目前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7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

随着网购的快速发展,快递业包装材料不环保、浪费惊人、污染环境等问题引起关注。此前,国家邮政局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快递业包装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按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206亿件核算,初步估算全年消耗编织袋29.6亿条、塑料袋82.6亿个、包装箱99亿个、胶带169.5亿米、缓冲物29.7亿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这些材料几乎都没有回收,浪费严重,这是《实施方案》提出可循环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电商的持续发展,快递业务量与日俱增。我国快递年业务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由快递业拉动的下游包装产业规模已超百亿元,海量快递包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网购热度的迅速升温,为了取悦买家,很多网店的快递包装越来越显“高端大气上档次”,几乎每个包裹都是塑料泡沫纸、报纸、泡沫板把最外面的包装盒塞得满满的。对消费者来讲,这些拆掉的包装留着占地方,扔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处理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有资料显示,1吨可重复利用多次的纸盒纸箱,用一次就扔掉,即使能100%回收纸浆,最后也只能得到0.8吨的新纸盒纸箱,存在20%的物料浪费。

快递过度包装除了导致资源浪费,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快递包装行业许多小型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从化工垃圾、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中回收的再生料生产快递包装塑料袋,而这种塑料袋一般含有超标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和细菌病毒等致病体;另一方面,在纸包装中,则往往使用过量的填充物以提高纸张克重,使用劣质油墨进行印刷,这导致纸包装上残留的有害有机物超标。像快递包裹中的泡沫块、塑料袋等不易降解,埋在土壤中需要约100年才能消除,焚烧又会产生有害物质和废气。

快递没有实际意义的过度包装,不仅意味着带来浪费和污染,也意味着需要占据更多空间,以及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增加。事实上,对于快递行业存在的问题,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颁布法律法规,对过度包装等进行管控。如德国DHL、美国联邦快递等公司的网页都有比较详尽的快递包装建议或指导,有利于适度包装;又如日本快递还有预约送货服务,减少了重复投递。政府从立法、监管和市场等方面建立循环利用链条;企业构建回收机制;个人强化环保意识,减少快递浪费和污染就能取得成效。此外,一些专家还建议政府以减税等方式鼓励快递企业使用环保包装,同时带动一些环保纸盒、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实现良性布局;快递企业亦应建立相应的回收机制,以合理利用资源,免除包装箱“卖不上价扔掉又可惜”的尴尬局面。

虽然,使用环保型包装或者回收再利用快递包装,从技术上讲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阻挡在“快递”和“环保”之间的,恐怕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还有怕麻烦的心态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因为适度的包装和可回收包装可能比普通包装贵一些,处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对此,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循环使用快递包装是必然趋势,行业或企业应该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方法予以推广。一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电商货品的包装技术标准,出台相关文件约束卖家及快递企业,不使用有毒、有害材料制成的塑料袋等包装物,改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包装物来代替,挤压快递包装污染和浪费的空间;另一方面,物流运营商应在快递包装上自觉杜绝浪费,实施行之有效的回收利用措施,快递公司回收包装箱,做到二次利用。如从在源头上鼓励快递企业使用易于回收的包装物,或者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快递包装箱等。不言而喻,践行环保,历来都是企业利润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博弈,快递业也不例外。对于快递业过度包装“纠偏”,让快递物流企业既能一定程度上节约开销,又能尝到环保的“甜头”,给自己添一抹“绿色”,实现向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方向转变,这无疑是未来快递业发展的方向。

热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告别过度包装还有多少功课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