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隋强谈新三板"二次创业":从量的成长到质的提升

栏目:资讯    来源:互联网    作者:柳暮雪    发布时间:2016-08-29 00:39   阅读量:13512   

中国网财经8月28日讯 8月2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金融研究所联合中国新三板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新三板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会上,股转公司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隋强发表演讲。隋强指出,现在新三板市场到了再次思考、再次出发、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是从以往量的成长变为质的提升的阶段。

对于新三板下一步发展,隋强表示,第一,将继续研究分层差异化制度安排;第二,为有效促进交易达成,除了改革现行的交易方式之外,私募基金试点做市商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将于年内推出。隋强指出,投资者门槛问题可以探讨,但坚持机构市场不变。另外,QFII和RQFII参与政策或很快推出,公募基金入市还需考虑“如何落地”。

对于监管问题,隋强表示,将从过去传统监管员的监管方式,转向以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监管方式,并将实现中介机构类型全覆盖、业务类型全覆盖。

隋强表示,尽管新三板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市场化、法制化、独立市场设计方向不会变。

演讲实录

新三板很年轻,走到今天,如果要回头总结经验,创新是重要的经验和特色。其实看今天的新三板市场,会发现,很多名词都是全新的。比如,挂牌而非上市,比如叫交易场所而非交易所,比如叫公开转让而非公开交易。这些概念本来就是创新安排,大家回头来看,现有的制度安排和我们熟知的传统交易所的上市安排、上市公司监管体制安排是不一样的。现在在推进法治政策,现在左右证券市场基本法是证券法,他对企业如何利用资本市场,上市发行有固定的制度安排。但是我们发现,这套制度安排是针对成熟的规范的企业,甚至早期阶段是针对国有企业来设置的,并不适合中小企业。所以全新的制度设计从理念上,概念上做了突破。从今天来看,支撑市场快速起步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今天地步,突然发现有些概念变得似是而非,比如他是场内还是场外市场,是上市公司还是挂牌公司,是公众公司还是非上市公众公司……这些概念交叠在一起,到了这个阶段,又成为这个市场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但无论怎么说,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下一步新三板的发展,尽管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我们方向上是不变的。方向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在于几个层面:市场化方向不会变,法制化方向不会变,独立市场设计方向不会变。在这个原则下,这个市场到底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是公开市场还是私募市场,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抛开。

很多人问我,新三板在全球范围内,到底可以和哪个市场类比?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很难和任何一个市场相比,将来我们抛弃既有、传统的理念,基于如何服务好创新型、创业型中小微企业主题,进行制度设计。不管它是什么,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要做的事,回头讲,跳出概念的窠臼,会发现处处碰壁、处处难受。比如,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大家说得清楚区别吗?说不清楚。从市场角度来讲,从经纪人市场、从做市商市场、到拍卖市场这个阶段,传统投资角度对我们看待这个市场是有帮助的。静态角度来讲,服务中小企业联盟可以设定一种准入条件,但不要忘了市场在发展,企业在成长,更重要的是能否围绕中小微企业特性的需求,构建持续融资基础,我认为比概念更重要。这套融资机制是否是交易所那套,纳斯达克那套,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在中国,中国有中国的法律体系,我们将来不会过分强调概念,我们更重要的以服务中小微企业市场成就的角度来看,进行制度设计。所以我们方向不会变。

任何市场都非凭空而来,特别是新兴的市场,是在既有的市场格局下诞生出来。现实的困境在于人的思考路径,包括投资路径,往往是把成功的一级市场作为对标对象。我个人觉得最大难题,在看待新三板市场,我们都能看到一些问题,我个人看法,可能对标对象是错的。我和很多朋友交流发现,针对这个市场,比如流动性问题分析,对标的都是交易所市场,有人说交易所市场全世界换手率最高,因此有人说是流动性最好,我恰恰不认同这一观点,评价流动性有很多指标。至少从稳定性来看,沪深交易所流动性是最差的。新三板流动性水平应该保持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市场的投资机构参与市场的目的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突然发现,评价新三板,用传统交易所眼光来看,是千疮百孔的。因此当我们市场建设者在建设市场,希望把他建设成能够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机构投资者为主市场的时候,会发现,博弈对象可能是全市场所有的产品,这就是现实的困境。新三板到了今天这个时刻,可能需要大家认认真系统思考,特别重要的是,从传统思维中跳出,看待这个问题,当然中国市场往往容易两极化,现在在强化交易所融资功能,这个提法有损偏颇,只强调融资不强调投资,谁来?从这个意义上,发现,交易所可能是交易过度,回头看新三板,可能是交易不足。我个人认为交易目的主要有两个层面,首要目的是有效引导投资,第二,有效退出提供支撑。这是问题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

中小微企业特点是小弱差,但可能背后带来高成长性,从这个意义上,会发现,新三板市场是一个高度包容的市场,在这个市场,无论是成熟的企业、刚存续满两年的企业都能找到,规模很大的企业可以找到,两人的企业也能找到。针对这里的企业要如何服务好,无论是交易安排,交易制度设计,分层管理等,都是全新的市场。如果说规范和发展问题同步推进会更好,但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规范以后再推出,可能是没有问题。

下面要说下,我们下一步基本的考量,核心制度和大家进行交流。第一,围绕市场分层差异化制度安排,我们正在研究,这个方向性我们还是要做的。第二,怎么有效促进交易达成,我们除了改革我们现行的交易方式之外,我们近期有个比较大的工作,就是私募基金作为做市商,我们前期的基本工作已经完成,年内制度推出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也围绕这个在探讨,比如我们市场准入方面,投资者适当性问题管理方面,我们用传统的资产指标来评价,用证券市场来评价,有没有更好的评价指标标准。市场还有种声音,投资者门槛从五百万降到三百万到一百万,我们也可以探讨。但是坚持机构投资者市场的方向不变。另外,QFII和RQFII参与政策很快推出,还有公募基金入市问题。讲一个政策诉求很容易,但是如何落地,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公募资金这么大的体量,配置什么样的资产,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和整个投资标的规模能不能支撑公募资金来参与,这是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监管层监管是我们必须要考量的问题,我们可以构建一条符合新三板发展特性的制度安排,比如说对二级市场交易监管,对挂牌公司的监管,这不能简单比同对上市公司监管,如果一比同,就死掉了。首要是规则,法制上首先建立了规则监管,规则要一致,第二机制要明确。在这个监管过程中,市场的自律,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与中国证监会的行政监管,与证监会之上的法律行政监管要形成协同机制,涉及到市场多方,市场参与方,新三板公司等这是一整套。最后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今天我们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已经8800多家,年底到一万家,什么概念,我们监管层四十多个人,一人管200家。如何支撑监管,在现在条件下,大数据监管提供了可能性。从过去传统以人监管员的监管方式,转向以技术为支撑的监管方式,这是我们可以做的,而且我正在带队做这项工作。将来我们要实现两个覆盖,中介机构类型全覆盖,所有业务类型全覆盖,都是在大数据监管下完成的。中介机构包括主办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流程包括所有的业务。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大家知道,我们在推主办券商工作底稿的电子化存管。

总的来说,市场到了现在,我们有清楚地认识,到了再次思考、再次出发、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从以往量的成长到质的提升的阶段,希望在座的各位保持信心,对于新生市场而言,走到今天的地步挺不容易。

热搜:创业,创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隋强谈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