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蔚冰
2017年5月8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 “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发布暨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研究研讨会”。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其仔研究员主持、《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以下简称 《分析》)报告。第一次系统地对“一带一路”64国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竞争力的各自优势及合作发展的潜力。
中国与南亚诸国的产业合作空间拓展潜力巨大
《分析》指出,南亚地理位置优越特殊,是“一带”与“一路”的交汇点和重要枢纽。
目前,中国已成为南亚各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既是南亚地区前十大产品出口目的地国家,也是南亚地区前十大产品进口来源地国家,中国还是南亚地区主要的外资来源国。南亚诸国除印度外,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与中国在经贸往来时,产业互补性较强,产业竞争性较弱,产业结合度有大幅提升空间,产业合作的前景广阔。
当前,中国和南亚是全球最大的区域市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南亚地区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是完善中国与南亚地区在政府和民间上的经贸合作机制。首先,要协调处理好中印关系。其次,应建立并完善政府高层定期协商机制,为中国-南亚开展经贸合作保驾护航,同时加快推进中国-南亚自贸区和合作园区建设,夯实中国-南亚产业联通的合作基础;再次,应完善中国与南亚陆路贸易通道网络,重点加强新疆-巴基斯坦、西藏-不丹、西藏-尼泊尔等交通系统互联互通,降低贸易运输成本。
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实现双边贸易均衡发展。为减少双边贸易失衡,建议南亚各国努力开拓中国市场,扩大对中国市场出口,加快现有各国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简化政府机构办事程序,积极吸引中国资金发展本地经济,采取多种手段措施有效改善对中贸易逆差问题。建议中国加大对南亚地区投资——特别是工业园区的投资,平衡国际收支。中国可将投资重点放在农业现代化、能源、电信、公路铁路(包括高速列车、老旧铁路改造)、隧道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大大拓展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双边合作空间。
中印应共同化解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分析》指出,中印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也是市场潜力最大的两个邻国,两国产业贸易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尽管合作成就突出,但中印深化合作仍须共同化解诸多难题。
中东欧国家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
《分析》指出: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中东欧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门户,是中国进入欧洲的桥头堡;二是需求优势,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需求;三是体制优势,中东欧国家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四是价值洼地,中东欧国家多数属于新兴国家,未来增长潜力大;五是在发展阶段上与中国较为相近,多数中东欧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国家与中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六是中东欧国家“向东看”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好的契合点。
由于地缘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联系多数远不及欧盟与中东欧国家联系紧密 (有部分国家本身就是欧盟成员国);多数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贸关系呈“等距离”的关系。未来中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经贸联系:一是强化与欧洲发展战略的对接;二是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社会力量的合作;三是大力推进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四是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PPP项目建设;五是进一步推进通关和贸易便利化,切实落实《中欧班列2020规划》。同时,积极推进三方合作,特别是将中国、中东欧国家、西欧发达国家三方优势结合,推动欧洲平衡发展,实现多赢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