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带着蒙古音乐行走他乡

栏目:产业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余梓阳    发布时间:2016-08-18 10:46   阅读量:19074   

【摘要】 呼和牧人:我对蒙古音乐的酷爱是刻在骨子里的。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呼和牧人代表内蒙古,在北京保利剧院表演音乐剧《阿拉腾淘来》(金色胡杨),担任剧中配角之一,和长调合唱的角色。

今年初,呼和牧人最终定下了新乐团的名字——TALAST。他说,在蒙语里,这是至高无尚的寄义。“我们要把蒙古音乐唱给更多人听,蒙古文化不止属于蒙古族人,它是民族文化至高无尚的珍宝,是一切人的精神财富。”

89年的呼和牧人,与800万“北漂”一样,分开故乡,执着于理想,为将来奋斗和打拼。七年前,当他把“带着蒙古音乐走出内蒙古”的想法告知导师,就已经做好了单独蒙受孤单和失踪,面临困难和未知的打算。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带着蒙古音乐行走异域

蒙古族青年歌手呼和牧人做客中国青年网接纳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来北京三年,呼和牧人认为自己最大的转变,就是比之前更酷爱蒙古音乐,这类爱是深入心坎,深入骨髓,甚至,融于生命。

纯、真、诚,是蒙古音乐带给呼和牧人最大的心灵震动。“不管任什么时候候,它赋予我追逐音乐理想,传播民族音乐的勇气和信念,更是我做人处事的原则,和寻觅人生方向的指引。”

蒙古音乐,是情感,是依靠

每当追溯自己痴情于民族音乐的泉源,呼和牧人总会想起儿时,奶奶在床边哼唱的摇篮曲,父亲拉着蒙古四胡的沉醉神色,还有母亲那高亢悠远的长调民歌。

蒙前人关于音乐的酷爱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草原上的歌者,是人们付与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最贴切的称谓。蒙古族传统音乐记载着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发展形状,表现着蒙古族的性情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被视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关于出生于科尔沁草原扎鲁特旗的呼和牧人来讲,蒙古族音乐是缭绕在他童年记忆里熟悉的旋律,饱含着他对家庭和民族最纯正的情感,甚至是他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开始。

“天空蓝,草原绿。父母恩,孩儿心。日月光,照大地。父母恩,孩儿心……”正如这首长调民歌《父母恩》教会呼和牧人“孝为先”的事理,他陆续地从富含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音乐中吸取先人的智慧,获得思想的灵感。

谈及自己的音乐发蒙,呼和牧人最感谢父亲和高中音乐老师萨日娜。“父亲让我不惧舞台、酷爱表演,萨日娜老师则让我发自心坎地爱好上蒙古族长调。”

在呼和牧人眼中,父亲是一名出色的歌者。“我父亲会演奏许多种蒙古族乐器,在我小时候,父亲会让我在客人眼前演唱,他用手风琴为我伴奏。”呼和牧人坦言,那时的他其实不睬解父亲为什么要让他在世人眼前表演,直至自己开始下台表演,他才领悟父亲的苦心。“他希望我能不孤负自己的天赋,能在真正展现自我的时候掌握机遇。”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带着蒙古音乐行走异域

蒙古族青年歌手呼和牧人。本人供图

时至今天,呼和牧人依然明了记得萨日娜老师第一次在教室上演唱呼伦贝尔民歌《圆蹄枣溜马》时的情形。“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那是我认为足以震颤心灵的音乐。”在扎鲁特旗蒙古族第一中学学习了两年乐理知识后,呼和牧人在高三时代专攻于长调民歌。

不管是缘由是童年记忆,还是少年时深深扎根于心坎的音乐理想,呼和牧人在高考志愿单上只填报了一所大学——内蒙古大学。就读艺术学院学习长调专业,成为他迈向自己人生理想的起点。

长调民歌,是表达,是陈述

回忆起自己大学时在门外偷听美声专业的学生上课,而经常在老师打开门的刹那间为难地跑开,呼和牧人总会不由笑作声来。“当时我希望能尽量掌握更多的唱法,将长调融入不一样的元素,构成专属的个人作风。”

呼和牧人的想法获得导师格日勒图教授的赞同。作为自称为“老雁”的蒙古族长调巨匠歌王哈扎布先生亲身命名的七位“雏雁”之一,格日勒图是中国第一名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获得博士学位者,也是中国第一名长调专业的教授。“能师从于格日勒图教授学习长调是我莫大的荣幸,不管是关于长调文化的懂得和发声技能的掌握,还是音乐作风与创作思想的构成,导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都特别大。”

初学长调时,呼和牧人选择了面临失传的潮尔长调。潮尔长调是蒙古族宫庭歌曲的一种,歌词稳重严肃,含义古朴、思想深入。现存的曲目共有10 首,依仗优良的嗓音要求,呼和牧人学习了其中8首。呼和牧人认为,多一个人继续,宝贵的民族文化就多了一丝延续的也许。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带着蒙古音乐行走异域

呼和牧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电影音乐会》演唱民歌。本人供图

民族、美声、浅显、摇滚,甚至西方流行音乐,呼和牧人沉醉于每种唱法,每首音乐带给他的震动和灵感。在他看来,不是作品服务于人,而是人服务于音乐。“作为专业的歌者,仅仅掌握一种唱法是不够的,掌握每种音乐作风的特色,才能够更好地诠释自己想要表达的音乐,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多元的作品。”

长调民歌所包括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密切相联,所以,长调不然而歌颂,也是陈述。2009年,呼和牧人加入了全国“蒙古王杯”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电视大奖赛。竞赛期间,在与民间艺术家的交流中,呼和牧人提出一直困扰自己的疑问:“民歌演唱如何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

“抛开思想上的约束,心里想着故乡的草原,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当中。”一名先辈的答复给了呼和牧人很大的震动,这一启示关于呼和牧人既是一种民间音乐的回归,又是往后表演时珍视剧情创作的起点。

即便常会夜以继日,呼和牧人还是特别享用做原创音乐的满足感。他把最利于音乐表达的元素融入其中,每个音符,每句歌词,呼和牧人都重复推敲。他认为,音乐是超出语言限制的存在,“我希望人们在听到我唱蒙语歌时,也能从中产生情感的共识。”

民族文化,是继续,是传播

该把蒙古族长调唱给谁听?这是呼和牧人在马上毕业时思考的问题。“老师,毕业后我想走出内蒙古,去看看其他城市的人们在听到长调时是什么反响。”在一翌平常发声练习后,呼和牧人将自己的规划告知格日勒图教授。

在蒙古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雕刻下多数巨匠的名字,许多人终其平生致力于蒙古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年轻一代的歌者,沿着先辈们的脚步,让蒙古音乐逾越地区,传播至全国甚至全球,这一愿望在呼和牧人的心坎日渐强烈。

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呼和牧人代表内蒙古,在北京保利剧院表演音乐剧《阿拉腾淘来》(金色胡杨),担任剧中配角之一,和长调合唱的角色。

这是呼和牧人第一次来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长的现代都市,北京关于呼和牧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音乐剧结束后,呼和牧人决然成为一个“北漂”。

初来北京时,呼和牧人经常失眠,甚至在半夜惊醒。那时候,呼和牧人迫切寻觅任何能够展现蒙古音乐的机遇,而这也让贰心中的担子越压越重。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带着蒙古音乐行走异域

呼和牧人与TALAST乐团。本人供图

2013年,呼和牧人组建了自己的原生态音乐组合“敖包组合”,加入了《中国红歌会》电视选秀竞赛。敖包组合将长调、呼麦、马头琴相融合,使婉转的长调、憨厚的呼麦与委宛的马头琴声互订交织,这一次,呼和牧人与同伴竭尽所能地用音乐向更多人描写浩荡与辽阔的蒙古草原,展现丰富而诱人的蒙古文化。

此次竞赛中,敖包组合荣获北京赛区十佳歌手一等奖,并代表北京与全国各赛区的十佳歌手同场竞技,获得全国12强的成就。

今年7月,呼和牧人加入了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电影音乐会》。8月,呼和牧人与自己新成立的TALAST乐团举行了《蒙元宫庭音乐会》。

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并能够顺应现代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呼和牧人的这一目的从未转变,“但我晓得,凡事不能够一挥而就,需求踏踏实实。”现在,呼和牧人的心坎更趋于镇静。“我不在乎时间的长短,此时,我非常坚定自己的目的和理想,即便个人力气再微小,我都保持下去。”(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热搜:音乐,音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带着蒙古音乐行走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