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14.5亿元,同比下降36.7%,降幅比1—2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
透过规上企业一季度的效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新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首先,3月份的运行状况已略有好转,但效果不太明显。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06.6亿元,同比下降34.9%,比一季度的下降36.7%缩减1.8个百分点。说明疫情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影响有所消退,效益有所改善,但与一季度其他经济指标相比,改善的效果不很明显,说明规模以上企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是很大的。
其二,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数据显示,1—3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26.7亿元,同比下降45.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70.4亿元,下降3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71.5亿元,下降46.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44.8亿元,下降29.5%。民营企业的效益下滑幅度比国有企业和股价制企业都要小,且幅度很大,分别达到15%和16%,显示出民营企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汽车行业拖了整个规模以上企业的后腿。1—3月份,汽车制造业下降幅度达到了80.2%,是所有行业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也是汽车行业整体效益下滑在疫情影响下的更明显反映。其他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6.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5.7%,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的行业。如何遏制这些行业效益的下滑,是必须高度重视与关注的问题。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包括规模以上企业在内的实体企业,也会生产逐步恢复、效益逐步反弹。但是,有些行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要想效益恢复,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汽车行业,即便没有疫情,也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经营困难不断加剧的矛盾。因此,也给政策制定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梳理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对于规上企业的效益恢复非常重要。
我们注意到,在此前应对疫情影响的政策中,主要立足于中小微企业。一方面,是出于稳就业的考虑,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活下来,就能对稳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就能确保社会稳定,就能减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出发,中小微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就很难渡过难关。
但是,中小微企业能否渡过难关,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大中型企业的配套帮助,要有大中型企业的强力带动。如果大中型企业不能有效的复工复产,不能恢复效益,中小微企业也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反过来,如果中小微配套企业生存不好,又会对大中型企业的复工复产复效产生不利影响。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实际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必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任何一方单独行动,都不可能产生最大效用。前期对中小微企业的强力政策支持与帮助,已经让中小微企业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特别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让很多面临关门的中小企业,又艰难地活过来。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大中型企业不能很好地复工复产复效,中小微企业又将面临新的困难,那就是如何复工复产。如果大中型企业能够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市场、带来需求,那么,前期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就能在后期产生效果。否则,一切都是白忙,甚至浪费了政策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政策层面,已经注意到如何推动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重点行业的扶持与支持。如对新能源汽车延长政策补贴两年,就是针对汽车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市场严重低迷而展开的。如果此项政策能够带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恢复,加上许多地方也出台了扶持汽车行业发展的政策,那么,汽车行业的效益恢复就能加快,其对中小微企业的拉动也会增强。一旦汽车行业效益恢复、市场恢复、产能恢复,其对能源、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带动这些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加快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