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列车为何没能及时停住?——京广线T179次列车脱轨事件追踪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3月30日11时40分许,从济南开往广州的T179次客运列车行经京广线湖南省永兴县路段时,因突发山体滑坡,导致列车撞上塌方体脱轨。事故造成1死127伤,京广线部分区段一度运行受阻。
“我报警了,但很遗憾没能阻止事故”
“车厢突然猛晃,开水器、冰箱、电磁炉成排倒下,我眼前一黑啥也不知道了。”T179次客运列车厨师乔伟伟在医院向记者回忆事发情况时,仍心有余悸。
乔伟伟说,事发时,他所在的餐车内有两名厨师、一名质检员、一名乘警。“醒来后,我顺着车厢连接处的大裂缝慢慢爬出车外。可是,同车厢的乘警不幸遇难了。”
安徽姑娘孙洒洒一家六口乘坐T179次列车赴广州。“出事瞬间,我们车厢里的人和行李挤压成一堆,后来大家用消防锤砸开玻璃窗陆续往外爬。”
记者在现场看到,猛烈的撞击导致列车机车头变形偏离轨道,多节车厢倾覆;有的车厢受损严重,被折成“V”字形。事故路段两旁都是山坡,护坡陡峭,现场有明显的塌方痕迹。
“撞上塌方山体后,列车头部跳了起来。”一名在现场目击事故的村民告诉记者,列车到达塌方路段之前,已有大量土石方掩埋了铁轨。
铁路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铁路巡护人员发现危险后,会通过内部通信设备第一时间联系附近车站,由车站发出指令控停列车。
“新华视点”记者多方努力试图采访列车司机,但未能如愿。
业内人士表示,铁路和地方建立的联防联控机制并不完善,尤其是乡镇及以下单位,日常基本没有联系。一些地方干部表示,普速列车线路维护等工作一般由铁路部门负责,地方很少介入;安全风险如果不是铁路部门自己第一时间发现,往往很难发挥预警作用。
需加强监控、预警、技术升级
一些受访的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专家认为,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季节,应加密普速铁路巡查频次。对于经常发生灾害的山区路段,要加强工程治理,在斜坡地带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并利用无人机技术加强巡检。
同时,应加强对机车乘务员应急信息预判和处置能力的培训。优化列车编组管理,如将行李车挂在机车头后,将发电车放车尾,发挥行李车“缓冲器”作用,降低事故发生时发电车起火等风险。
发现险情的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处置,是此次事故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专家认为,应尽快完善铁路与地方联动的报警快速反应机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化信息整合能力,扩大预警网络覆盖面,将信息触角延伸至基层。“要建立一个机制,把普通公众目击的信息和所有异常动态都纳入预警系统。”一位专家表示。
还有一些受访专家认为,此次事故敲响了老旧普速铁路安全保障升级的警钟。
多位专家表示,高铁可以通过全息感知、状态评估、安全防护等信息化技术,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一些安全事故风险。近年来,新修的高铁开始配备“空天车地信息一体化运营安全保障系统”,并逐步实现无人智能驾驶。而普速铁路驾驶目前还主要依赖司机目测,沿线维护、巡检也主要靠人工进行,不能确保实时获取灾害信息,预防突发险情。
未来是否能把普速列车全部更换为高速列车,减少类似事故发生?专家表示,高铁并不适合货运特别是重载货运。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需要用普速铁路运输原材料与产成品。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地质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普速铁路在短途交通和满足公益性交通出行方面具备优势,在未来很长历史时期内,中国铁路网还将是高速与普速并存的局面。
因此,专家认为,通过“人防+技防”全面升级,提高普速列车安全防护能力迫在眉睫。
有专家建议,对标高铁以“端的多能化”,让普速列车也具有一定环境安全风险感知能力;以“网的物联化”,让普速铁路车、线、站等各个系统“万物互联”;以“脑的智能化”,将环境监测结果运用于列车运行控制。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同步构造“全局可视、提前预判、主动预警、立体防护”高科技防护体系,铁路运输安全才更有保障。(记者阳建、苏晓洲、史卫燕、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