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挥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
国家级经开区:二次飞跃正当时
今年是国家级经开区建设35周年,我国对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由创新实现崛起的国家级经开区,正以创新迎来二次飞跃。
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家级经开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项重大创新举措,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烙印,并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级经开区从设立之初就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比如管委会最早就是由国家级经开区建立起来的一个创新模式。”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说。他指出,国家级经开区创立了统一规划、高标准、分阶段的开发应用模式,率先打造出重商、亲商、安商的环境,例如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管理运行模式,正是国家级经开区敢为人先创造出来的。
目前,我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开区,遍布31个省区市。2018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万元,吸引外资513亿美元。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国家级经开区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
“国家级经开区在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在30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如何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再提升,是经开区面临的一个挑战。
“国家级经开区要实现二次飞跃,应当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结合各个经开区所在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产业领域,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过程中,继续发挥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罗立彬说。他表示,新形势下应当在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方面加大力度,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来判断差异化的投资领域,用微观主体活力带动开放水平扩大。罗立彬说:“各个经济开发区应当综合考虑所在地区参与国内区域竞争和区域一体化需要,通过经济开发区高水平开放优势,在区域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强调着力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我国将赋予国家级经开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拓展利用外资方式和优化外商投资导向的要求。下一步,我国将从多方面推进:把握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日益增长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企业;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合作园,在国家级经开区以“区中园”的方式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坚持市场化运作,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优良营商环境;等等。
同时,我国还将依托中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过程中,中部地区特别是地处中部的国家级经开区具有很大承接力,中部地区的国家级经开区在科技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都有很大优势。”白明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开行线路不断增多,中部地区与相关国家经贸往来也会越来越频繁,这也为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中部地区应当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流向基础上,对比产业链成本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改革创新,降低产业链成本,让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切实体会到产业转移收益。”罗立彬表示。
如今,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国家级经开区承担着新使命。未来,国家级经开区将继续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好国家级经开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