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以13.75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王”。2018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却降至5.59亿元,被另一家老牌消金公司捷信以13.96亿元的净利润甩在身后。
作为首批成立的消金公司之一,中银消金自开业之后的营收和净利润便一路向上,其中2015到2017年,其营收从10.11亿元增长到40.05亿元,净利润则从2亿元增长到13.75亿元,可以说是高歌猛进。与捷信相比,中银消金展现出更强的赚钱能力,2017年中银消金的营收为40.05亿元,实现净利润13.75亿元,而捷信的营收达到132.55亿元,净利润仅为10.21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利润率与各自的风控水平即不良率有关,也与运营模式、资金成本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消金第一梯队排位生变
2010年,首批三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分别是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四川锦程消费金融。三家背景不一,中银和锦程大股东分别为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捷信为外资背景,是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在中国的子公司。
尽管同一批成立,但锦程消金的利润水平远不及另外两家,2017年,锦程消金的净利润仅为6055.49万元,而中银和捷信均超过10亿元,中银13.75亿元,捷信10.21亿元。2017年另一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持牌消金公司,是2015年才成立的招联消金,其2017年净利润达到11.89亿元。
不过,2018年,持牌消金公司第一梯队的阵营发生了变化,捷信净利润升高至13.96亿元,招联12.53亿元,而中银净利润减少至5.59亿元,马上消金则以8.01亿元的净利润超过中银。
回顾过往业绩可以看到,2018年之前,中银消金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在稳步增长。2015到2017年,其营收从10.11亿元增长到40.05亿元,净利润则从2亿元增长到13.75亿元,可以说是高歌猛进。
捷信消金2018年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总资产990.75亿元,同比增长12.73%,负债总额887.06亿元,同比增长12.41%,截至2018年底,捷信发放贷款846.51亿元,贷款余额898.35亿元,同比增长15.29%。与中银不同,捷信2018年净利润同比仍增长37%,且增速高于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的营收远在中银和招联之上,但净利润差距却不大。2017年,捷信的营收达到132.55亿元,净利润10.21亿元,中银和招联的营收分别为40.05亿元和41.63亿元,净利润则分别达到13.75亿元和11.89亿元,捷信的营收是中银、招联的3倍还多,但净利润却不及后两者。2018年同样如此,捷信的营收185亿元,净利润13.96亿元,招联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69.56亿元和12.53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向记者表示,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营收利润率之所以出现分化,与各自的风控水平即不良率有关,也与运营模式、资金成本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从运营模式上看,有些持牌机构侧重于做纯粹的资金方,获客和用户运营成本就很小,营收利润率就比较高,而有些机构侧重于线下自营获客,布局大量的人力和渠道,管理成本很高,营收利润率就偏低;从资金成本上看,有些持牌机构背靠银行股东,低成本资金充裕,也会表现为较高的营收利润率,反之,则会呈现出较低的营收利润率。”薛洪言表示,整体上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结构、运营策略差异很大,虽是同类型公司,但在很多财务指标上可比性并不高。
中银35亿增资尚未完成
从中银和捷信披露的不良率等数据来看,中银的资产质量要好于捷信,但资本充足水平不如捷信。2015至2017年,中银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51%、3.06%、2.82%,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163.05%、197.93%、189.86%,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09%、9.73%、10.43%。2015至2018年,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7%、4.45%、3.82%、3.98%,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30.09%、150%、158.36%、150%,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6%、12.06%、11.28%、11.35%。
2018年7月发布的联合资信2018年跟踪评级报告曾指出,中银消费金融负债结构仍较为单一,对银行借款依赖度高;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以信用贷款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加大了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同时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资本的消耗较为明显,有限的资本限制了其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
联合资信彼时在报告中表示,中银消费金融已启动增资计划,拟增资35亿元,该计划已经董事会通过,现已上报监管机构,增资后其资本充足性将得以提升,从而为其后续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支撑。
2018年4月,中银香港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中银信用卡按持股比例向中银消金增资月人民币4.331亿元,中银消金的其他股东,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家嘴、博裕及红杉按同比例向中银消金增资。中银信用卡持有中银消金约12.37%的股份,也就是说,增资总额将达到35亿元。增资完成后,中银消金的资本金将从8.89亿元增加至43.89亿元。
不过,这笔增资目前尚未完成。4月3日,中银香港公告增资调整计划,博裕及红杉退出此次增资,原定由博裕及红杉承担的增资额将由其他股东按股权比例承担,中银信用卡的增资额变为5.059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家嘴、中银信用卡、博裕及红杉将分别持有中银消金约42.8%、22.08%、13.44%、13.23%、5.81%及2.64%的股权。
随着业务的扩张和监管趋严,持牌消金公司自2018年开始掀起了一轮增资热潮,去年至今,已有至少10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了增资,其中兴业消费金融在一年时间里进行了两次增资。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是捷信,至2018年末,其注册资本为7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