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11月13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冯起1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披露,祁连山中部和东部生态恢复较快,但是矿区和水电站建设区生态治理非常复杂,至少十年以后才能看到成效。
13日,第五届西部生态环境资源青年学术论坛暨祁连山青年论坛在兰州举行。当日,长期致力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研究、参与起草祁连山国家公园方案的冯起以《祁连山地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题,介绍了祁连山湿地、林原地、草地、耕地、潜山区等生态治理的技术示范。
冯起介绍说,祁连山上百个大小矿区和几十个水电站对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尤其高寒区植被恢复极难,因为温度太低,长一棵树都很不容易。治理中,首先要对祁连山“体检”,建立一套生态评估体系,接下来将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提供技术指导,做到科学保护。
当日,西北研究院还首次公开了《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宗省介绍,通过野外考察、调研数据、长期观测数据、遥感影像、实验测试数据等调研发现,祁连山存在冰川持续萎缩、冻土持续退化、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等多个生态问题。
评估报告披露,祁连山气候暖湿化趋势显著,生长季延长,气候变暖的幅度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步加大。同时,祁连山北坡1990年后径流(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每10年增加5亿方。
李宗省介绍,祁连山33.6%地区植被覆盖度显示出增加趋势,但局部生态恶化趋势不容忽视,尤其是矿区和水电开发区,整个张掖段调查的22个水电站,水电建设区域内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原生植被区,调查的67个矿区植被直接破坏面积达6000多亩,并引起局部地区土壤和水质污染,引发局地潜在滑坡、泥石流概率增大。
“科学保护是提高祁连山保护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李宗省建议,地方政府支持科研机构开展2017年以来生态治理成效评估,并做好整个祁连山区开发活动引起的土壤水质污染、地质灾害等研究,提出应急预案。(完)